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名校招收的“尖子生”其实并不好教。正因为这些学生成绩优异,天资聪颖,所以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富挑战性,所谓“高智商的学生需要高智商的教师”,因此“优秀教师”教“优秀学生”是理所当然的,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个观点貌似合理,隐含着的潜台词却是,对天资平平的孩子和“后进生”的“提升”要容易得多,对教师的要求也不那么高,所以对一般学生来说,没必要配备那么优秀的教师,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我就亲耳听一个名校校长对一普通学校的青年教师说:“你这么优秀,却在那样的学校守着那样的学生,说轻些是‘浪费人才’,说重些是‘糟蹋人才’。”

名优教师教“尖子生”的价值当然不可否认。如果对名校的评价标准不是简单地看其绝对的升学率和升学人数,而是看其学生的“增值幅度”,那么我们的确还不能简单地说“优秀学生”就更“好教”,因为“尖子生”已经很出众,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其学好,而是让其好上加好,出类拔萃。

学生学习基础越好,学习能力越强,学习天赋越高,“提升空间”也就越来越有限,教师让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增值”就更加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学生的确有其“难教”之处。

但目前中国对基础教育学校的评价标准,事实上大体还是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论成败。拿这个标准衡量,“难教”的绝对是“后进生”,而不是“优秀生”。

以高考为例。

在普通学校甚至薄弱学校,高一新生都是被各级名校一遍遍“淘汰”剩下的,这样的学校三年后哪怕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都非常困难,如果考上了应该是“意外”或者说“奇迹”;

而那些在招生中“掐尖”甚至是用“收割机”大面积收割最拔尖学生的名校,三年后学生“成建制”地考上清华北大,实在是理所当然。

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见过一所“高考辉煌”的名校说过他们之所以“辉煌”,是因为生源好。

3.我曾经在一流的重点中学教过书,也在普通中学教过书;我曾经教过生源最好的班——学校为升学竞争而办的重点班(当然,名字不叫“重点班”而叫“实验班”),也曾经带生源一般的普通班,还带过集中了许多“差生”的“后进班”。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