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药潜伏危险 甄别要看说明书

2007年美国疾控中心就曾公布,2004年和2005年有1519起2岁以下儿童滥服感冒药,出现惊厥及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副作用的案例。为此,美国FDA曾建议2岁以下的儿童不要服用止咳和抗感冒药物,6岁以下的儿童谨慎使用。我国也指出一岁以下小儿不要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协和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师韩勇介绍,对乙酰氨基酚也称醋氨酚或扑热息痛,是一种常用解热镇痛药物,常用于发热、头痛和其他轻微疼痛,它是许多感冒药和止痛药的主要成分。

目前,全国约有30多个厂家都生产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种类超过上百种,虽然药物商品名各有不同,但它在不同类型的药物中均有存在,盲目或偶然过量服用的现象很常见。在一些西方国家,此种药物中毒是导致严重肝衰竭最主要的原因。

“因此一定要有发热症状后,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韩勇指出,市民若不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往往不知道其实很多感冒药的成分都大同小异,有人觉得缓解症状不给力,甚至叠加使用两种以上感冒药,“这可能导致药物毒副作用倍增,从而产生更大的用药风险。”

家长滥用退热药 医生看了也心惊

寒流来袭,又到感冒多发季。看见孩子流个鼻涕就马上用药:三九感冒冲剂、氨酚黄那敏颗粒、护彤、百服宁等纷纷上马。儿科专家昨痛心呼吁,感冒若不发热,建议不必用药,滥用含退热成分的感冒药,会造成小儿急性肝损伤。

昨天上午,刘女士夫妇抱着一岁的儿子豆豆,到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汊湖分院儿科就诊。豆豆流了两天鼻涕,并无发热症状,当出示这两天喂的药氨酚黄那敏颗粒时,主任医师方俊明忍不住“批评”了他们。

方俊明介绍,感冒大多是病毒感染引起,会有流涕、鼻塞、咳嗽等其他症状,多休息、多喝水或服用一些不含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成分的感冒药,就能缓解症状,实在不必让退热药“搭顺风车”。

她解释道,对乙酰氨基酚化合物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胃肠道功能紊乱,3岁以下儿童及新生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对药耐受性差,盲目使用会造成肝损害。

“可现在有的家长买药,被广告和药店牵着鼻子走,用药像撒胡椒面一样随意,甚至部分基层医生也不明就里,意识不到滥用感冒药的危害。”她痛心地说,接诊时不少家长动辄给不发热的孩子喂含退热成分的感冒药,而且一喂就是十天半个月,这太可怕了,一定要引起警惕!即使发热也应首选物理降温,在医生指导下服药,且喂退热药别持续超过三天。

记者蹲守在药店 家长最关注药效

昨天下午14时至16时,记者在汉口新华家园的一家药房“蹲点”观察,短短两个小时就有24位顾客前来购买感冒药。其中有8位在询问儿童感冒药,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最集中的问题是“哪一种效果最好”,而非安全性。

15时13分,一年轻女士匆匆跑进药店,询问半岁小孩感冒了,哪种药能吃,店员没有追问具体症状,向她推介几款常用小儿感冒药后,女士自行比对良久。选择一盒护彤后,又同时购买了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口服液。

据店员介绍,电视广告里打得响的品牌,往往卖得也比较好。有的顾客还会将感冒药、退热栓、止咳化痰药“一站式”购齐,以备孩子病情变化的不时之需。

方俊明摇着头动情地说,过去小孩鼻涕掉进嘴巴里,不用管都没关系,因为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7天左右就可自愈。现在家长普遍过分保护孩子,稍有症状就惊慌失措,急于用药,殊不知最受伤的还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