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停留了7天。这段日子里所经历过的人和事,让我再次思考——文学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是我常常思考的,却始终没有答案,也许永远也不会有确定的解释,因为每次想过之后,都会有新的理解。

对于每一位创作者来说,创作的过程,大概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间接或直接,最终都指向人的存在。作家通过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过着无限广大的日子。

而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生死。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死亡,莫过于灾难。

我曾经疑惑于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的“齐生死”,此刻,却有些明白了。活着的我们,看到他人遭受的死亡,一样会感受到恐惧和难过;看到种种舍生救人的事迹,一样会感受到震撼。

3年前在电视机前,我们的心都悬在四川,满目疮痍让人落泪;3年后在北川中学的遗址上,看到那幅缅怀亲人的横幅,我们依旧在落泪。

潸然泪下那一刻,生命两个字高贵而沉重。

我们会有同情心、代入感,会产生悲悯。正是这种悲悯、这种“感同身受”,让文学有了打动他人的可能,有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

当我站在北川的废墟遗址里,直面心底对于生和死的恐惧,不得不感慨——在强大的自然面前,生命是最渺小的,也是最顽强的。

然而,劫后余生的人们,却能跌跌撞撞重新站起。无论怎样的沧海桑田、天灾人祸,人类这个物种,毕竟没有从我们的星球上消失,一代一代,顽强地承受了一切大自然给予的苦难,且会继续顽强下去。

这样的渺小与伟大,如何不叫人动容?

那么,无论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容如何,是对现实的言说也好,是对想象的构建也好,终究,需要发自内心地感受生活中的一切,并将其抒发成为文字。

在我个人看来,当这些文字落下来,其中最重要的,也许就是悲悯的情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