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挫折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耐受性来说,绝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适度和适量的挫折才能使学生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奋力追求。否则就适得其反,因为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异”:作为优等生,因为“光环效应”一好百好,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比较顺利,他们心理抗挫能力相对比较差。而那些后进生往往成绩不太好,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经受了较多的挫折,但在心理上仍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与优等生相比又有所不同。另外,学生性格类型也是各种各样的,如外向型、内向型,还有抑郁型等。这就要求我们因学生不同性格、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式的挫折教育。

“恒”:挫折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滴水成河,聚沙成塔”,要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并非一日之功,不是靠短时集中的突击教育,这需要贯穿于整个成长过程中,从点滴细微小事做起。

“爱”:挫折教育并不排斥人文关怀。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以真诚贯穿整个挫折教育的始终。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教师的爱,感受教师的人文关怀,自觉自愿地在教师纠正自己过错中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不足。

“合”: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善于协调三者认识的一致、态度的一致、言行的一致、行动的一致,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其二,要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学生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这样他们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更好地相处与合作。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东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