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分析

1、科学概念的分析(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

连接点:小灯泡上分别与灯丝两端相连接的金属螺纹及下面的金属点,共两个连接点。

正极和负极:干电池有正极和负极。

闭合回路:我们用一根导线把干电池的正极、负极和小灯泡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闭合回路,电流过灯丝的时候,灯泡才发光。

短路:电流没有通过小灯泡,直接从电池正极出发回到负极,是短路现象,短路导线会发热,电池会烧毁。

断路:电流从正极流出,不能回到负极的是断路现象。

2、学生分析

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能量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一般都是通过观察用电器的工作状态来感受、认识电的,电流是怎样通过导线、灯泡的,学生无从知道。点亮小灯泡,对于成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于小灯泡、电池的结构没有进行过仔细观察认识,对于小灯泡亮的原理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这就为顺利点亮小灯泡留下了障碍。但同时学生对点亮小灯泡充满兴趣,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小灯泡点亮了,学生们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因此帮助学生了解电路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的前概念里面,有同学会出现下面这两种典型的电路错误连接方法(下图):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学会画一个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3.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用多种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4.使用虚拟实验软件设计一个能点亮两个小灯泡的电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小灯泡的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2.区分短路和断路。

四、教学准备

师:(课件)。电路连接的虚拟软件。

生:分组活动:记录纸,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两个个小灯泡、学生电脑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引入

电视台有个节目叫《想挑战吗》,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任务:点亮这个小灯泡,你们有信心吗?

板书课题:点亮我的小灯泡

聆听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入主题。

观察材料

(看一看)

到底怎样点亮小灯泡呢?小灯泡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我们先来仔细观察小灯泡的构造,把你的发现画在记录纸上。(先给每个小组2个小灯泡)

课件:小灯泡的构造图

电是怎样流过灯丝的灯泡才发亮?

要点亮小灯泡,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作用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作用

课件:电线、干电池图片

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并画下来

用手比划电流过灯泡的路径

学生通过仔细、认真地观察小灯泡后,使他们对小灯泡结构的认识更完整、更清晰。为后续的活动作好铺垫。

画连接方法(画一画)

点亮小灯泡(连一连)

给你1根电线、1节电池,怎样连接才能点亮我们的小灯泡呢?请把你们的连接方法画在纸上。

可以画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

按照你们设计的方法,实际操作一下。

画电路连接图并连接电路

学生自主探究。

虚拟实验

实物投影:学生记录单

我们有些组的连接方法点亮了小灯泡,有些连接方法并不能点亮小灯泡,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个电脑虚拟软件,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电路的原理。

示范讲解软件操作方法:需要什么材料,我们就点击、移动右边图标,小圆圈表示连接点。(边讲解边演示)

学会操作了吗?下面把你们刚才的连接方法用电脑画出来。

你们的小灯泡为什么点亮了(没点亮)?

广播汇报小组的电路连接图。

虚拟软件用动态图片显示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方向,用起火的图表示短路。

交流:为什么这种连接方法能点亮,另外一种方法又不能点亮?

分组进行电脑操作

解释交流

在观察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运用虚拟实验形象直观的动态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电路原理,对电流作出科学的解释。

总结、交流(议一议)

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应该怎样连接小灯泡才能点亮?(用电线把电池的正极、小灯泡的小尾巴、小灯泡的金属螺纹、电池的负极连起来,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下面这几种连接方法能点亮小灯泡吗?为什么?

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电路

如果没有经过灯丝,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连起来,这就是短路。我们要避免短路,短路会烧毁电池、电线。

电流从正极流出,不能回到负极的是断路现象。

用软件演示:断路、短路。

讨论、交流

归纳,整理相关知识。

学以致用。

拓展:设计一个更复杂的电路

老师还想给你们一个挑战任务,能否用电脑软件设计一个电路点亮两个小灯泡?

请你们按照自己的设计实际操作。

电脑设计电路较复杂的电路。

动手连接

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