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前儿童教育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趋向,即人们日益关注到环境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早在五十年代,陈鹤琴先生就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在我国制定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地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原则;《学前教育纲要》也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农树环境所具有的丰富性、多样性,提供了幼儿实施教育的全面性;农村环境所具有的生动性、直双性,提供了幼儿实施教育的现象性和有效性;农村环境所具有的变化及其内在要素的联系性.提供了幼儿学习能力的变通性,以及由变通带来学习能力的迁移性;农村环境所具有的综合性、完美性,使幼儿能在向环境的学习中实现自我行为的协调与完美,从而有利于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增减,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健全发展。因此,环境教育应当是农村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所谓环境教育模式,即根据环境经验的目标,在—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环境教育的结构、方法和手段等各种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而设计形成的,相对稳定而又概括的范型:它包含着感知讨论·探索实际·能动适应·迁移拓展的过程。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儿童认知发展和行为学习理论、环境教育体系上的。

幼儿认识环境,介入环境的特点,结合农村环境教育的实践经验提炼出来。

首先,本农村环境教育模式借鉴了皮亚杰的“认知相互作用论”模式和美国现代早期的“行为环境论”模式。我们在构建农村环境教育模式时,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必须以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为基础,以幼儿对环境的介入为途径,以幼儿对环境介入的能动性发挥为动力,而全部教育直程都以幼儿对环境经验的积累为前提。因此,我们改变了由教师直接示范,幼儿被动模仿的教育方式,充分考虑幼儿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注重创设和利用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充分感知操作实践。幼儿正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使幼儿、教师、环境三要素得到了完美体现。

其次。农村环境教育模式还借鉴了环境教育体系。只有正确把握了环境教育教育,则模式也就确立了上承教学理论,下启教学实践的中介地位。环境教育体系如下:

全部过程以环境要素为起点,通过利用环境、认识体验、学习环境、适应环境,从而使幼儿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再次,本农村环境教育模式还借鉴了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和介入的特点。英国教育家帕梅拉.梅丝说:“我们应当随时敏感地看到孩子们的环境和他们对待环境的方式,如果不那样做,我们就会丧失大量的东西,甚至走上曲解孩子生活观察的危险境地。”因此,基于这种认识,模式的建构中我们也正确认识到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一般通过提出问题,依靠经验,动手操作,凭借联想,借助权威等途径实现的。而其认识环境的过程,也经历了感受识别,探索操作,能动适应,这对于我们研究“环境教育模式”确实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