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莘塍实验小学 潘冬梅

一、案例背景

站在新课程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我深切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给数学课带来的无穷魅力和无限生机,在快乐实践的同时,困惑也一并跟随而至。在提倡“生活化”的同时,“数学味”在某些课堂却渐行渐远,有的课甚至品不出来。#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记得第一次上《可能性》这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说会道,似乎很成功。有个孩子天真的一句:“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令我哭笑不得的同时,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可能性》是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对这样新增的内容,学生能接受吗?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他们对区分“可能性”知识的感知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比较零散、杂乱,大都建立在经验上,带有缺陷,数学化的程度较低。因而,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把认识“随机现象”和“可能性大小”同时纳入到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整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贯穿全过程,创设生动、直观、有趣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以活动为主线,通过“猜想——实验——统计——验证——推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并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他们的数学思考得到更好地发展,让他们品味浓浓的数学味,还数学课以“数学味”。

二、过程描述

片断一 摸球比赛,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讲台桌上放着两个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装8个白球,另一个盒子里4个黄球4个白球。教师宣布:今天我们来一场摸球比赛,想玩吗?学生齐声响亮地回答:想玩!然后要求男女同学各推选1名代表参加比赛,一人选一个盒子,规定摸到白球得一分,其余同学预测比赛结果。

对于摸球比赛,学生很喜欢,那是因为抓住了学生好胜的心理。但教师设计意图却不是为了摸球而摸球,为了游戏而游戏。在摸前,请其余学生先猜测比赛结果,赛后作比照,主要是渗透不确定思想,让学生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气氛中感受了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由于两个盒子里的球装法不同,对比赛结果,我早已心中有数。赛完后,我得意地说:“其实啊,他选择了这个盒子,老师就知道他一定能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经过这样的一拨,学生马上感觉事有蹊跷,引发了对确定性的思考,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三种可能性,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样的引入,不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更是引导学生透过生活现象,以数学的角度去把握和思考问题,生活化问题为数学化所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