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第二届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专业理论工作者的报告,也有一线教师的经验交流以及活动展示,集中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国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的改革动态和成果。本刊将以专辑的形式反映这次研讨会的部分成果,本期为"科学教育研究专辑",第7、8期将刊登"数学教育研究专辑",期待大家的关注。

"幼儿园科学教育"在我国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是对过去幼儿园常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近二十年来,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主要针对幼儿园教学以灌输为主的状况,提出以幼儿的探究和发现为基本方法,以科学经验的获得、科学技能的发展和科学兴趣的萌发为目标,建立幼儿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基本上是一种学科取向的课程。至90年代中期,科学课程在全国很多地方已取代了传统的常识课程。第二阶段,从90年代后期开始,以主张科学教育生活化和课程整合为特征,针对科学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内容偏多偏深、过于学科性和学术性、脱离幼儿生活等),同时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尤其是生成课程理念、瑞吉欧教育经验等)。这一阶段的改革强调从幼儿生活中产生科学教育的内容,并以主题的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整合的学习。这些观点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有所体现。新《纲要》在强调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及科学教育要回归生活之外,更将科学和数学合并为一个领域,充分体现了渗透整合的思想。第三阶段,可以以2001年以来"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在我国的逐步开展为标志,但它并不意味着第二阶段到此结束,而这正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之一。

下面我对近二十年来科学领域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不同趋势作一思考分析,并对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己之见。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