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程图中,我们注重的是条件之间纵向联系,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对相关条件进行横向比较,从中找到解题方案。比较与分析,是“陈氏框”解题的最常用的思维方式。

(1)比较与转换

有些应用题中有两个或更多的未知量,如果列方程解答当然可以,只是列复杂方程本身就是小学生的知识难点,而解答复杂方程更超出了他们的知识基础。

例1 体育老师去文具店买来了4个足球和5个篮球,我去问他足球和篮球的单价时,他说:我只记得1个篮球比1个足球多8元,这9个球一共328元,而这两种球的单价我都忘记了。聪明的同学,你能求出这两种球的单价吗?

(一)作图,题目中有两个量:足球和篮球。我们把它们都用方框表示出来,一个框代表一个球,球的单价就写在框里面,不知道的就暂时空着。(如下图)

(二)比较与分析:足球与篮球单价都不知道,它们相差8元(1个篮球比1个足球多8元)。一口不能吃下俩馒头,我们可以转换条件,假释买的全是篮球或者全是足球,先求出其中一个量来②。

(三)解法一:把足球转换成篮球(说明:每个足球换成篮球要“+ 8”元,4个足球都换成篮球就要“+ 8×4”元,即总价需要“328 + 8×4 ”元)

篮球单价:(328 + 8×4 )÷ (4 + 5)= 40(元)

足球单价:40 - 8 = 32(元)

解法二:把篮球转换成足球(说明:每个篮球换成足球要退回8元,5个篮球都换成足球就要退回8×5元,也就是说总价只需要“328 -8×5”元)

足球单价:(328 - 8×5)÷ (4 + 5)= 32(元)

篮球单价:32 + 8 = 40(元)

答:每个篮球40元,每个足球32元。

(四)小结:“陈氏框” 解题的基本步骤如下

①读题,摆条件,作图。

②比较分析

③确定解题思路(策略:转换或假释等)

④解答

(二)计划与实际应用题

计划与实际应用题由于数量较多,条件比较杂乱,往往使学生模糊不清,如把计划的单一量与实际的单一量混淆,或把计划的时间与实际的时间混淆。我们如果把题目中的条件画成“陈氏框”,所有条件与数量关系都一目了然了。

例2 一堆煤原计划烧25天,实际每天烧煤8.5吨,比计划多烧5天,原计划每天烧多少吨?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多少吨?

说明:本题是典型的计划实际应用题,而我们的学生最常见的错误解答是

(1)原计划每天烧煤:8. 5 ×25÷(25+5)≈7.08(吨)

(2)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8.5 - 7.08 = 1.42(吨)

错在哪里呢?混淆了数量关系!我们利用“陈氏框”来展示条件,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

① 摆条件,作图:把计划情况与实际情况分两行作框,每个框代表一天的烧煤量,因为计划和实际都是烧同样的一堆煤,所以总量“一样多”。(如图)

② 比较分析:看图,把可以一眼看得出的新条件补充上去(图中实际天数“30天”为推导出的新条件),条件越多,越有利于得到思路。

③ 确定解题思路:先根据实际情况求出这堆煤总量,再求出计划每天烧煤量,最后求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用煤量。

④ 解答:

(1)煤总量: 8. 5 ×(25+5)= 255(吨)

(2)计划每天烧煤:255÷25 = 10.2(吨)

(3)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10.2 - 8.5 = 1.7(吨)

答:略。

例3 一个木器厂要生产一批桌子,原计划每天生产48张,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张,结果提前一天完成生产任务。原计划要生产多少张桌子?

① 摆条件,作图:把计划情况与实际情况分两行作框,一个框代表每天生产的数量,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生产的2张用“+2”表示,写在上下两个框之间;框的数量可以多画几个,因为天数不明,所以框之间用“……”号表示若干天;实际比计划提前一天。就在实际情况里少画一个框表示少用了1 天。(如图,图中50是推导出的新条件)

② 比较分析:看图,你发现计划和实际两种情况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吗?既然工作总量一样多(完成生产任务),那么计划中最后一天的工作在实际中是怎样完成的?

③ 确定解题思路:由上面的问题及其看图,我们可以知道,计划最后一天的48张工作量在实际中被分散到实际每天“多生产”的2 张里完成了,即若干个“2张”累积等于“48张”,这若干个就是实际生产的天数。实际每天生产量(48+2)乘实际天数得到实际生产总量,也就是原计划生产的总张数。

④ 解答:

实际天数:48÷2 = 24(天)

生产总任务:(48 + 2)×24 = 120(张) ……这是按照实际情况计算得到的

或48×(24+1)= 120(张)……这是按照计划情况计算得到的

答:略。

小结:若总量相同时,我们把上下对应的框之间的差称为“单差”(单一量之差),后面没有一一对应的多余数量称为总差③。如;例3中,“+2”是单差,“48”是总差。

“陈氏框”解题法基本公式:单差×份数 = 总差 (份数就是上下相对应的单差个数)

思考:例2中,“-?吨”是单差,“8.5×5”是总差,所以第2问“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多少吨?”也可以这样算8.5×5÷25 = 1.7(吨)…… 理由何在?(总差÷份数 = 单差)

(三)同类延伸

例4 制瓶厂每天烧1.2吨煤,比原计划每天少烧0.1吨,这样原计划烧60天的煤,现在可以多少多少天?

①、作图:

②、常规解答方法:

煤总量:(1.2 + 0.1)×60 = 78(吨)

实际天数:78÷1.2 = 65(天)

多烧天数:65-60 = 5(天)

③、“陈氏框”巧解方法:

总差:0.1×60 = 6(吨)…… 即实际前60天少烧的煤

多烧天数:6÷1.2 = 5(天)…… 节约出的6吨煤实际还可以烧多少天

例5 某班同学去划船,如果每条船少坐1人刚好坐满8条船;如果每条船多坐1人刚好坐满6条船。这个班共有多少人?(2002年重庆市沙坪区小学数学竞赛题)

(1)提示图:

(2)看图分析:“每条船少坐1人”与“每条船多坐1人”比较,两次中每条船相差2人,即单差为2,前一种坐法的最后两条船坐的人数为总差,我们可以先把第一次每条船的人数求出来,再求总人数。

(3)解答:

总差:(1 + 1)×6 = 12(人)

第一次每船坐的人数:12 ÷(8-6)= 6(人)

这个班总人数:6×8 = 48(人)……按第一次情况计算

或:(6 + 2)×6 =48(人)……按第二次情况计算

答:略。

总结:“陈氏框”解题的主要策略,(1)画图,整理条件,进一步弄清楚数量关系;(2)根据图进行比较,生成一些新的条件;(3)再进行转换与假释,从而得到解答方法,或根据单差与总差的关系求解。

当你画出了“陈氏框”图,其实离正确解答已经不远了。

(四):典型训练题

1、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6吨,20天烧完。由于改进了炉灶,每天节约1吨,这堆煤实际多烧多少天?

2、实验小学四(2)班同学捐款300元买文具给希望学校,共买了30个文具盒与24支钢笔,已知一支钢笔比一个文具盒少1元,那么钢笔和文具盒的单价各是多少?

3、做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40个。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10个,结果提前5天完成。原计划要生产多少件?

4、新华乡计划25天修渠道1350米,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21米,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

5、筑路队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2.4千米,8天完成,现在要提前3天完成,每天要比原计划多修多少米?

6、若干个小朋友一起做游戏,3人分成一组比4人分成一组时要多出2组,这些小朋友共多少?(2004年“希望杯”训练题)

7、服装厂购进一批布做校服,若按照原来裁剪方法,每套用布2.5米,预计可以做460套校服;实际采用了新的裁剪设计,每套可以节约0.2米布。那么,实际比计划可以多做出多少套校服?

8、某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甲车间20人,乙车间有16人,乙车间每人比规定的劳动定额多生产了12件产品,而甲车间每人都正好完成劳动定额,结果甲、乙两个车间生产了数量相同的产品,求乙车间一共生产了多少件产品?

8、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计算了一下,如果增加1条船,正好每条船坐6人;如果减少1条船,正好每条船坐9人。问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提示:“增加1条船”“减少1条船”都是和原有的船比较,所以要画三组框,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