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与学生主动积极阅读课文、不断提高阅读能力的关系。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主动积极阅读课文、感悟课文相对较少,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相对少得多。有鉴于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加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取得了些许成绩。

(一)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走进课文

情感是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构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之一,它对人们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和支配作用。赞可夫认为:学生的积极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相反,消极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元说:“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感情的作用。情感交结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他曾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便会受到压抑。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语文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语文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才能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有利条件。

1、上课开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尽快走进课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设计开头是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更何况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因此,上课一开始就可充分利用并发掘这些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秦兵马俑》写的是古代文物,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教师可在上课开始告诉学生要组成一个旅游团,老师当导游,带学生去参观秦始皇兵马俑。这样设计,体现了语文课堂生活化,缩短了时空差距,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学生以游览者的身份置身于兵马俑之间,就可唤起他们迫切想学课文的情感。学生有了迫切想学课文的情感,他们就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求知的活动中。

2、上课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得到求知的满足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接收课本上“静止”的知识,教师必须创造使小学生乐于学习的环境,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外部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过程,尝到求知的乐趣,得到求知的满足。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