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超越还体现在“社会阅历”上。大作家郭枫的社会阅历足够丰富,以至于他能将人类社会与草虫村落融合一体。人的社会即草虫村落,这里有相似的一切:各种城镇布局,各种职业,各种生活状态,各种情感,经历……恍惚入迷其间,读者也就身临其境了,一起成为这村落中的一员,见得眼前的熙熙攘攘,听得耳畔的窸窸窣窣,觉察得周围的忙忙碌碌。不要作者邀约就已来到这村落中“散散步”,也有作者那份“得意”。如此美妙的阅读感受从何而来,因何而有?那就是读者在作者的引领下进入了文本,在“共通的社会性”这个节点上与超越者契合,这就如搭上了同一列快车,而车票就是作者那独具亲和力的文字。

我知道大家最关心的是:如此超越平凡的文本,你的阅读课是如何上的?说来简单。在大师面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不畏的挑战!以“小人”之心挑战大师的境界,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文本中寻找突围。您相信么,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是,一节胜似闲庭信步般的“聊课”开始了:

“说说看,你感觉这篇课文那些地方很有意思?”这是我贯穿整节课的提问,也是聊的主打话题。未料到儿童用独特的眼光和心灵来解读,居然一击“全中”:我感觉作者很喜欢这样的草虫村落;作者是喜欢大自然;作者因为喜欢,多次来这里观察;作者是靠着想象写成这样一篇文章的;草虫村落里很有趣,我们这里有的村落里都有……仿佛是儿童自己写的习作一般,读起来这样的顺畅,精准,便利。

为什么?为什么教师觉得难,儿童读来易;教师教得不“艺术”,儿童解读得很“艺术”?

恕我斗胆:课文不是用来“教”的。我们将现行的课堂教学称为“阅读课”。单从这个称谓就可得知,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不是教学行为。历来都是“关起门来好读书”。“课堂”仅是一个统一,既定的时间,提供辅助人员(教师),设施的保障,是集体阅读的形式。但是必须强调在这集体中的每一个体都是独立自由的:阅读的行为自由,方式自由,结论自由,感受自由。为确保这样的自由,教师的行为要尽可能的少,少就是不干涉,就是维护自由的生成。因此,面对这样一篇高水平的文章,若真要实施教学,可行的就是“聊”,读后交流,交换思想,实现互补。我们这节课正因无计可施而歪打正着。无计可施就是因为前文说到的这篇文章的超越,也就是大家嘴上说的“难”,现在应该为其正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好”。好的文章最大的特征就是适合儿童独立阅读,阅读之后能为儿童的成长有益,能为儿童的精神打底,为人性奠基。观察儿童在这节课堂上自给自足的阅读状态,我们认为这篇文章符合好的标准。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