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课在教学上要突破的难点是让学生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去揣摩不同环境下人物的心情,并且展开联想,补充出课文里的空白部分,从而能有力地揭示出文章的主题。在这个前提下,我大胆地进行了取舍,突出主线,放弃枝节。

我把教学重点则放在品读两个“受不了”上,而其中的着重点又放在挖掘儿子转变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在教学中,我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父亲是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 其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为什么会“受不了”了,要去抓金币?针对自己的质疑进行集体交流。

期间,我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在整个教学中,注意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童话的内涵,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建立起对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通过个性化朗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形式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上做得还不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给予真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