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4月,印度的章西城(在印度中部)一带,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英国侵略军正在和人民起义军激战。一天,一场拚杀过后,全城暂时安静下来。一个青年妇女手执佩刀,登上处于制高点的堡垒。她那冒火的双眼注视着全城:大部分已经毁坏了的房屋,倒在血泊中的居民……这时候,身边的人急切地对她说:“女王,英国人已经杀进了南门,我们还是转移吧!”

女王阴沉着脸不说话,突然,她大喊了一声:“跟我冲!”就迅速地走下堡垒,带领1000多名士兵朝英国侵略军冲了过去。又一场白刃战开始了。但是,和前几次一样,这次战斗因为敌众我寡,还是失败了。女王拖着疲乏的身子回到了王宫。这时候,她得到报告:北门的守将和炮长阵亡,北门也失守了。

“我要亲手点燃军火库,和这伙强盗同归于尽,和章西城共存亡!”女王坚定地说。

但是,部下都不赞成她的想法,劝她立即突围。女王考虑再三,同意了大家的意见,决定转移到外地继续进行反英斗争。第二天,人们点燃了王宫附近的房屋。大火熊熊而起,把杀进来的英军挡住了。当天晚上,女王把养子捆在背上,骑上白马,带着十几名随从,冲出城门,向远处奔去……

当时印度已经大部分落到英国殖民者手里。英国人早在17世纪就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专门从事侵略印度的勾当。他们组织军队,打着做生意的招牌,攻城占地,杀人放火。到19世纪中期,他们控制了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

这种野蛮的侵略当然不会不遭到印度人民的反抗。就说这位名叫拉克希米·拜依的女王,她从小性格刚毅,武艺高强,后来嫁给了章西土王为妻。土王死后没有儿子,拜依以养子的监护人身份代行职权,被称为“章西女王”。可是英国的印度总督却乘机吞并了章西,理由是根据传统说法,哪个土邦没有男子继承王位,领土就自动丧失。女王和章西人民坚决反对,但是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又有什么办法呢?

1857年 5月,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从首都德里到全国各地,人民拿起了武器,和英国侵略者展开了斗争。章西人民也在女王的领导下参加了这次起义。全城的居民和骑兵们一起投入战斗,很快占领了军火库,打死了英军的最高指挥官。拉克希米·拜依身穿军装,手执战刀,亲临前线,率领起义军攻下一个又一个据点。不久,章西获得了独立,她也重新登上王位。

英国殖民当局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又调集了优势兵力,在1858年1月,由中印度英军总指挥罗斯亲自率领进攻章西。

勇敢的章西女王早已率领军民作好迎战准备。他们把城郊地区的粮食柴草运进城内或者就地烧毁,在城墙上构筑工事,架设起大炮,严阵以待。

英军围城以后,开始在城东和城南修筑炮台,准备攻城。两天后的一个清晨,章西起义军的一门大炮向英军开火,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英军的大炮数量多,口径大,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女王指挥果断,起义军英勇善战,使英军连遭挫败。第三天,英军集中炮火猛轰南门,把城墙打成一片焦土,城上的大炮无法还击。女王当机立断,命令西门方面的炮手掉转炮口向南门敌军炮兵阵地开炮。起义军炮手沉着应战,只用三发炮弹就打掉了英军最好的炮位,压住了英军的火力。南门转危为安。

第五天,女王的炮兵又大显身手,接连四五个小时猛轰,使英军遭受惨重伤亡。但是,起义军的消耗也很大。南城的几处堡垒被击毁,露出大段的缺口,眼看就要被敌人攻破了。

女王派人去和附近的康普尔起义军领袖唐提亚·托比取得联系,唐提亚率领军队赶来援救章西,不料中了英军的埋伏,只好退兵。章西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不久,内部出了叛徒,竟把敌人从南门引了进来。起义军寡不敌众,章西终于失守。

女王带领军队撤离章西以后,同唐提亚·托比的起义军汇合在一起,进驻瓜辽尔城。他们准备在这里迎战前来围剿的英军。女王的人马负责镇守东门。

英军在罗斯的率领下猛攻瓜辽尔。女王的部下伤亡很多,但是她毫无惧色,几次聚集起散乱的部队,冲出城门,打退了英军的进攻。

6 月18日,英军发动了总攻击。这一天,女王身穿男装,在枪林弹雨中纵横驰骋。英军不敢直接夺取女王的阵地,一直到各路守军都被打散以后,才从四面包抄过来。女王陷入重重包围。在一次冲杀中,她同自己的军队失掉了联系,身边只有两员女将,十几骑人马。她挥舞着佩刀,带领他们杀出重围,夺路而去。挡在面前的英军一个个被砍翻在地。眼看就要把英军抛在身后了。不巧,一条宽宽的沟渠挡住女王的去路。女王的白马又在激战中被打死,胯下的新坐骑跳不过去。敌人乘机包抄过来,女王又陷入了重围。但她越战越勇,一个人同英军骑兵杀了起来。英军仗着人多,乱刀齐砍,女王头部右侧负重伤,顿时血如泉涌。她仍然挥舞着佩刀,勇猛拚杀。猛然间,她的胸口被砍中,再也控制不住了。就在翻身落马的一刹那间,她用尽全身力气把杀伤她的敌人砍下马去,自己也失去了知觉。

女王遇难的时候,一名女随从正在她的身旁。她把女王扶进一间小茅屋。就在这间小茅屋里,女王停止了呼吸。那时候她才22岁。

拉克希米·拜依的英雄事迹鼓舞着印度人民,后来成为人民喜闻乐道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她实际上是代表了印度人民在1857年大起义中的爱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印度土地上的反抗怒火一直没有止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