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儿大脑皮质发育较成熟,对缺氧缺血变得更为敏感。在大脑两半球凸面背外侧矢状窦旁区,为大脑前、中、后三支动脉的表面终末区,又称流域分界部,动脉的分水岭或交界区。当脑血流明显灌注不足时,以顶枕区最早出现缺氧缺血性病变,主要为大脑神经元坏死,并同时存在细胞水肿。在急性期表现缺血性梗死,当血流发生再灌注时,发生出血性梗死,进一步发展为脑萎缩。严重时,坏死区可波及整个大脑表面,形成瘢痕性脑回。随着缺血的加重,也可由交界区的白质、额叶深部白质呈向心性扩张,最后累及整个大脑白质,为大脑白质梗死,发展成囊肿,称多囊性脑病。局灶性缺血性坏死也多见于足月儿,皮层下部一处或多处发生局灶性缺血性坏死,坏死灶与血管分布有关,50%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域。小脑交界区也可发生坏死。在丘脑、丘脑下部及大脑基底节区缺氧缺血可导致髓鞘纤维增生,病理上呈大理石样斑点和条纹,是脑瘫手足徐动型的病理基础。

三、颅内出血

HIE常因缺氧引起颅内出血。按出血部位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及脑实质出血。

(一)早产儿

早产儿多见室管膜下及脑室内出血。主要指脑室周围生发层基质出血,血液流人脑室造成脑室内出血。早产儿容易发生此类型出血与局部解剖结构及生理特征有关。胚胎在第5周后生发层细胞分裂旺盛,组织对缺氧缺血最敏感。生发层血管仅为一层内皮细胞,缺乏结缔组织支持,对血液动力学改变敏感,脆性大。此外室管膜下出血70%~90%发生在尾状核和侧脑室室管膜之间,该部位血管呈U字形分布,血流以锐角方向注入大脑大静脉,毛细血管十分丰富,因此在缺氧缺血时,氧分压下降,呈高碳酸血症,毛细血管床扩张,当血压波动,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损伤,脑血流量的改变,致使己损伤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流可流入脑室、脑实质,所以脑室内出血也是早产儿主要的出血类型。病变主要在尾状核头部及尾状丘脑沟,或侧脑室颞角顶和枕角外侧壁上,可见灶性出血,严重者形成小血肿。脑室内出血量多时可充满脑室系统,甚至出现脑室扩张,变形,脑室腔内出现凝血块。少量出血可以吸收,若在脑室有血凝块,不能被完全吸收即出现血块机化,可出现脑积水。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