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是社会的共识,国际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到科技的竞争,归根结蒂是科技教育的竞争。为了提升我国的竞争实力,使我国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列,推进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基本素养的学科载体已经全面实施,但实施的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探究模式,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正在影响着科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和推进也遇到了一些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在多年的科学教育教学中,我对现行的小学《科学》课的实施现状有肤浅的认识。

一、小学《科学》教学实施现状

1.领导重视不到位,没有为《科学》课程的实施创造较好的环境和条件,科学任课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难度较大。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普教育的今天,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但是在小学中却存在这样的现状;学校领导重视了语文、数学两科的教学忽视了《科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改革发展。在一些正在实施课改的学校我们都会看到相同的一幕,到处是挂着语文、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大幅标语唯不见一张有关《科学》课改的口号。在学校举行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语文和数学成了主流,其他学科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的这种做法主要源于两方的原因:一方面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认识欠到位,没有为语、数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改革创造较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是学校领导想做却做不到,其主要因素是现行的《科学》教材中所需教学资源较多,学校在无力配置的条件下干脆不管不问,任其自然。这就造成了上科学课的教师想做却无法做,或者竭尽全力后仍然完成不好。

2.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少,教学设备和仪器与教学内容匹配性差,导致科学课的教学实施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众所周知,在新的小学科学课程中所需大量的教学资源。由于课改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增添了许多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体系,导致原有的实验设备和仪器与课改后的教学实际衔接较差。要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就要教师准备大量教学资源和相当数量的实验器材,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任课教师要精心准备外,更多需要学校必备。面对这样的需求,原本经费就非常紧张的学校只能依靠上级部门或政府的投入。而地方政府中却依然有对课程改革认识不清或不知晓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科学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会遇到许多困难,有时为了准备一个活动不仅教师自己要出钱购买;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社会上寻找,有时甚至一无所获。由于一些活动材料是临时拼揍,没有能得到反复验证而误差较大不利教学;有些确实无力准备的活动就只能放弃,就不能达到大纲所要求的目的。

3.受高考及招生体制的影响造成学生对学习《科学》学科内容兴趣不浓厚,加大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实施难度。

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新的科学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和培养他们勇于探究、体验感悟能力。但是,由于长期高考及招生制度的影响,造成了人们对科学课的开设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其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其一,教师对新课改的整体推进意识滞后。在小学阶段语文、数学两科的任课教师占多数,他们依然存在“龙头”主义。在教学中只顾自己所任学科,不顾及科学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实施。由于缺少科学专职教师,有些语文、数学教师随意占用科学课的现象就很自然。表面看好像无关紧要,但这样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失去对科学课开设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学习的兴趣难以激发。其二、受社会不正确评价的影响,“豆牙科”,“副科” 认识仍然严重。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中语、数、外作为核心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面对这种畸形的选拔考试规则。在小学阶段学生家长更多倾注对语文、数学、英语的培养和学习。当谈及到对科学课的学习和对学生的影响时他们更多表示应付而已;如果需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究、去体验和感悟科学知识的魅力和伟大,根本没有几个学生家长愿意。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很难达预定的目的,学生对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4.师资配备失调,科学教师任务繁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少,科学教学收效甚微。

课程改革在经历了艰苦的历程走到今天,我们都希望有一批专业过硬的学科教师来积极推进课改和实施教学。可现实中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对科学课的安排是用“搭课”的方式,由语、数老师兼任或者由学校认为不能胜任语、数学科的其他教师担任。由于这样,他们有的干脆把科学课上成语、数课,或者照本宣科。在少部分有专职科学教师的学校也只是形式而已,其主要原因是,大中型学校科学专职教师也少,他们的工作量达到20~25学时/周,最多的达到27学时/周,大大超过了教师的实际承受能力。而且他们还要担任实验室、保管室及学校的一些其他工作,这就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参与课改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和相关部门也很少为科学教师提供适宜的机会进行交流和培训,造成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缓慢,科学课教学效果不佳。

5.班级人数太多,不利于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知识越来越重视。农民朋友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城市的教育和生活,他们带着全家千方百计挤进城市务工,让孩子在城市学习。这一来,城市里的学校就出现火暴的场面:班级人数猛增,多数班级的人数达到七、八十人。相反在农村的许多小学原有学生人数猛减到只有几十人,为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国家近年实行了寄宿制集中办学。在乡镇比较集中的学校班级人数也迅猛增加,多数班级都达到六七十人。在这种大班制的班级中教师要开展好教学活动简直是举步维艰。

6.教师肩负的责任太多,心理压力大。不利于科学教师教学创新和科技活动的开展。

在各级各类中小学中教师每年都要与学校签订各方面的责任书。这些责任书一旦签订就明确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担负更多的必须的责任。课改后的科学教材内容中很多都涉及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些都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外,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探究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学爱动,人数众多;只凭一个教师根本无法顾及;意外事故就难免发生,这就会给科学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科学教师在教学中独自不敢轻易操作。许多相关的教学资源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现实中《科学》科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较为严重。

7.学校现行考核和评价机制滞后,教师更加关注现实目标,科学教师的工作成绩得不到认可。

多数学校考核评价方式中都是用个人教学业务积分加上获奖得分作为对教师每学年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而科学课不是核心课,科学教师的业务积分就显得很低。科学教师只有在每次竞赛活动中下苦工夫培训、指导学生以争取获得名次。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学校获得荣誉,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争得积分。这就使得实际的科学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目的相差甚远,而且变得及其功利。科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多的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对课程改革实施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科学》教学实施对策

鉴于在实施《科学》课程改革教学中凸现出来的这些现象,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尝试。

首先,借鉴发达国家方式,把《科学》课程确定为核心课程;建立《科学.》学科规范的考试考查制度,不进行考查考试不会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只有通过考试才会提高重视程度。现行的少部分地方实行小学升中学考试考查成绩占一定的比例,我认为这种方式是可取的,这就迫使人们必须重视科学教育,同时也能提高小学科学的“地位”。以更好实施素质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实现《科学》目标和要求,最终达到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积极利用新闻媒体或其他方式对《科学》课程实施目的和意义进行宣传,使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学生家长都是《科学》课实施的知情者、协作者和参与者,形成正确的科学学习观。

其次,政府部门应切实做好《科学》课程改革教学的后盾力量,在经费上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必备的保障。加大教育投入,满足科学教学的基本条件。每所学校至少建设一间标准实验室,配备足够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学仪器,建设一间数字化的实验室,满足科学教学的资源的需要。学校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添置教学资源和仪器设备;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科学》课改的进程,创造良好的科技育人环境,充分利用环境对学生的感染作用,让科普知识真正从少年儿童开始普及,为提高人的科技素质打好基础。

再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尽快制定一套符合《科学》课改和科学教师教学工作实际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公平量化科学教师的工作量。积极为科学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创造各种形式的专业学水平提升机会;培养骨干科学教师,采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提高科学教师专业水平,从政策上支持、鼓励爱好科学教育的教师长期或者终生从事科学教育事业。由于科学教育效果的特殊性,学校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充分肯定科学教师的工作成绩。

科学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上好科学课。在没有实验室、实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应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千方百计保证科学课的顺利开展。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花、草、树木,昆虫等,要善于就地取材,开展科学课。如利用动物、植物多样性资源,引导学生制作标本;利用当地的气象资源实施气象教学等。

总之,教育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基础教育是发展教育的根基和保障。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为了未来的希望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责任,我们期盼科学界和教育界,国家政府官员,以及社会各界都携起手来,共同推进和实施好小学科学教育,加强科学创新能力的建设,增强国际合作能力,不断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提升我国国民的科学基本素养,让中国的科技教育之花不仅开放在祖国大江南北,更要绽放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