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在生活情境中复习旧知。

问:下面是李叔叔每天在摸奖盒中放球的情况,当你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你会选择哪天去摸奖?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板书“一定能”“可能”“不可能”)

2.导入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不可能”“可能”“一定能”等文字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创造性地将课本中的直接摸球活动改编成学生熟悉的摸奖活动切入,并紧扣“用文字来描述”和“用数来表示”这一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一知识的必要性。

二、探究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学生独自想一想,填一填。

2.反馈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评析】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试着填一填,体现了 “先学后教”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解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小组讨论。到底用哪个数表示每天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确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分析自己的理由。

2.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

3.对讨论意见一致的结果,让生说出是怎么想的。

4.对意见不一致的结果全班讨论交流。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小结:一定能发生的事件,它的可能性就用“1”表示,也就是说一定能发生的事件的可能性是“1”。 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它的可能性就用“0”表示,也就是说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可能性是“0”。

【评析】教师把“不可能、可能、一定能”作为一个整体交给学生,通过“填一填”生成的资源,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取舍。教师没有过多地介入,只是在有意见分歧处给学生再次辨析的机会,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显山不露水,彰显了教师的大气和智慧。

四、探索用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普遍规律,感悟可能性大小的范畴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