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境承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选择了孙悟空的金箍棒长短变化的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他们随着金箍棒的变大变小来感受、理解小数点的移动。而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教材把缩小10倍改编成缩小到原数的1/10,在学生还没有单位“1”和分数乘法的基础时就来理解这一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而采用这一情境后,学生的思考就有了基础、有了依据,情境成了学生思考的拐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总结规律。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 “探究规律”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推理等活动。先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小数点的移动方向与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再小组合作,探究发现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知道为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原数会扩大到它的10倍,让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时体现策略的多样化。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扩大”的规律,去总结“缩小”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最后动手操作,强化添“0”、去“0”的问题,找到位数不够用0补足的解决办法,并通过学生的典型错误,让学生自己评价,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整个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环扣一环的探究过程。

3、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完这节课,我对这一说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当老师把探究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这节课我在设计时,把探究“小数点向右移动后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一问题交给了学生。在课上我也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汇报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而同学们的研究结果也是另我们高兴的,不仅想出的办法比较多,而且很多办法超出了老师的预设。在探究“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又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时,有学生说“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0倍。”这一结论马上引起其他同学的质疑,“如果是原数的10倍,那就成扩大了!”同学们通过互相辩论,更加深了对这一规律的理解。

课后参与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可以商榷的地方: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扶”得太多,在总结“缩小”的规律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两个规律的安排又是由易到难,学生很难自主探究得出规律,是否可以先探究“缩小”的规律,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扩大”的规律,这样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