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背景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向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欣赏者,作为欣赏教材的音乐作品是欣赏对象,选择适合幼儿欣赏水平,有助于发展幼儿欣赏能力的教材是促进幼儿欣赏能力提高的关键之一。

我班幼儿已能把自己的经验与音乐结合,产生联想,体验音乐的情绪,而这些发展都以听为基础。大班幼儿听觉分化能力更精细,对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力逐渐增强,他们的发展方向是从音乐的表面深入其内部,听便音乐中有趣的变化,发展音乐感受力。

基于以上对幼儿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分析,我选择了音乐作品《拨弦》。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中乐句的重音,初步感受音乐的诙谐、跳跃的特点。

2、通过自由操作、自扮小动物、做游戏的方式,进一步表现和理解音乐的特点与情绪。

3、能愉快的、主动的参与感受、体验活动,并能合作、创造性的进行游戏和表演。

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乐曲中乐句的重音。

难点:感受音乐的诙谐、跳跃的特点。

活动准备

1、MP3音乐《拨弦》。

2、《拨弦》的音乐图形谱 。

3、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拨弦》,拍手或踏脚来感受重音。

二、点名游戏:用节奏说出来自己的名字。

1、师示范:X X

徐老师

2、幼儿学打节奏说出姓名: X X(用开火车的形式)。

蒋羽涵

三、热身活动(用身体去培养节奏感)

提问:“用身体怎样可以发出声音?”

指名幼儿上台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总结出可用手、腿、脚、口等。四、音乐欣赏。

1、找重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

2、出示音乐图谱,找出重音是大树,想象树林中的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3、根据图谱进行情境表演,突出乐曲中乐句的重音。(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4、游戏:“狼吃小鸡”(幼儿表演小鸡和猎狗,老师扮演狼)

要求:在重音时,猎狗的叫声和重音的节奏一致。X X

汪汪

五、动手操作,乐器演奏。

1、给幼儿分发乐器(铃鼓),幼儿每人一个。

2、讲要求:一二组摇铃鼓是小动物走路,三四组拍铃鼓是树(重音)。互换演奏。

六、轻轻有序放乐器,师说:“谢谢!”,幼儿说:“不用谢!”。结束内容,出教室。

教学反思

《拨弦》这首乐曲别具特色,其中蕴涵的紧张、舒缓的节奏适宜孩子生命的律动。《拨弦》是德国音乐家德力勃所作舞剧中的一个片段,原是ABA结构,本次活动节选自A段,是由小提琴用拨弦的方式演奏的,别具特色,被称之为《拨弦》。大班幼儿已经具备感受各种音乐性质的经验和能力,所以我把它作为大班幼儿音乐欣赏的内容。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通过情景表演、游戏、图谱提示多种方式让幼儿在听音乐过程中感知音乐的重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逐步让幼儿了解音乐的性质和结构,掌握乐曲中重音的出现。并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游戏中的乐趣。让规则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来。我觉得这个活动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具简便、轻巧:既能充分展示表现音乐的形象,又便于教师和孩子表演操作。

2、图谱比较贴切:图谱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让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小动物回头”的音乐(乐曲中的重音出现的地方),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有效结合,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们看图谱找重音、听音乐找重音,不同要求逐级提出加深难度,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3、在最后的环节处,我采用了分角色进行乐器演奏,加深了幼儿对重音理解,同时使幼儿掌握了铃鼓的不同演奏方式。

4、整个活动始终以情境化的教学、游戏的方式,引领着幼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知乐曲,体现着愉悦性、发展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地富有激情,因为只有我自己被音乐感动,才能感动孩子、感动大家。

活动不足:

1、在整个活动设计中,我觉得活动的量还不够,也就是说活动从深度广度来讲略显不足。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设置不同层次的难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活跃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让我感到迷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