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文”实际上是社会整个文化层而言,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称,它是指社会典章制度、道德规范、风俗礼仪登各种文化现象。

一、人文知识

人文是与天文相别相系的概念。有关日月星辰的现象及变化规律的知识叫天文知识。而有关人世间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人的精神世界的知识叫人文知识,它包括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规范人的行为、保持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等的知识或学问。涵纳人文知识的有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民俗学、哲学、法学、历史和文学等人文学科。如果说,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主要培养人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侧重教人求真;那么,人文知识则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可以帮助人认识自身、认识人的世界、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从而构筑一种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简言之,人文知识重在教人求善,教人如何做人。

由于人文知识是为了人类自身而总结创造的学问,所以它既是“人化”的结果,也是“化成天下”即教育世人、提高素质、达到天下大治的有力工具。这或许就是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人文课程,让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原因所在。

二、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例如,有些大学生(甚至是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学了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而有些识字不多的农民,没有读过像样的人文课程,却往往表现出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就只能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有些农民虽然没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为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当然,这并非说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有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此不待言;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也就是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