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科学课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能力以外 ,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任。然而在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为使学生准确发现教师所期待的现象或结论,往往是教师先演示,学生的实验则形成了模仿或进一步验证。这种教学看似有条不紊,其实却隐藏着危机,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必被扼杀。笔者在长期自然课教学实践中,结合自然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发现──探求──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学得主动,思维活跃,从问题的发现到实验方案的确定,以及科学结论的得出和应用,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的指导或演示只是在关键处点拨方向,路让学生自己走,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发现是创新的开端。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无一不是从发现开始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其善于发现问题是关键。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学得会更积极,更主动。然而,学生由于知识所限,不能准确提出问题。

那么,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细心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人们虽然耳闻目睹,但由于司空见惯没有引起注意。比如,苹果落地的现象有谁没见过呢?但只有牛顿想到了苹果为什么落地的命题,经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得到了“牛顿定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会很多,比如,洗完澡为什么会感到冷;为什么人们夏天穿浅色衣服冬天穿深色衣服;坐在炉火上的水为什么过一会儿会开……对这些不引人注意的自然现象,敢于提出“为什么”,就是创新意识的朦胧状态,要使学生进入这一状态,必须学会细心观察,作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善于比较。

自然界中一事物有别与它事物是因为其有本质特征。这种特征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所以善于比较是提出问题的前提。比如,人们使用的皮箱有的有脚轮,有的没有,使用时,有脚轮的既方便有省力,经过比较,学生不难得出“为什么有脚轮就省力呢?”再如,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不倒翁,其中一个没有重物,扳动它们就会发现无重物的扳倒后站不起来了,从而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个一扳就倒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