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课的目的,我认为肖先生对公开课的分类比较全面、科学,也颇符合教研实际,深表赞同。但是,肖先生关于公开课的“真”与“假”的论述却值得深究。

 1.公开课的“优选”

肖先生说公开课选教师“这和选拔运动员和演员是有相通之处的”。我认为,教师和运动员、演员之间毫无“相通”之处,而且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观看运动员比赛和演员表演,作为观众,作为局外人,作为“外行”,我们的态度是“观赏”;而我们看公开课,作为“同行”的教师,我们的态度是什么呢?恐怕绝不是“观赏”,而应是“学习”“借鉴”“批判(这里使用其中性含义)”。认识到了这一本质区别,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教师看了名师的公开课后常常感叹“可看不可学”了。

关于为什么要选学生,肖先生语焉不详。我想替肖先生补充,“选择那些达到课标(大纲)水准,甚至发展超前的班集体来上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开课的效果,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配合教师,是为了教师的课能更加精彩。我不禁要问,既然上公开课的教师水平很高,为什么不可以不挑学生呢?为什么不可以有意挑一些学习比较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呢?这样不是更有说服力,不是更会使听课教师感到亲切吗?

关于选教材,肖先生认为“选择具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课文,选择利于做课教师特长发挥的课文,是顺理成章的事”。这里肖先生恰恰点出了当前公开课的一大弊端—— 情感泛滥。语文教学要不要情感是无需讨论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公开课上很多语文教师都选择情感性强的课文来教,都以让学生泪流满面或眼含热泪为“最高境界”,这恐怕就不太正常了。语文教材中并非全是情感性强的课文,公开课过于偏重情感性强的课文的做法有意无意造成了对于其他类型课文的忽视。长此以往,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无隐忧。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