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都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在“预设”活动的同时,还应为幼儿的生存活动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经历了“在主题式综合活动背景下,如何进行各领域知识有效整合”.的学习、讨论和实践后,本学期,根据对幼儿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生成性行为表现少、水平低、发展慢等现状的观察和了解以及教师们提出的困惑,“如何使教师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活动中能有效地触发幼儿的生成性行为”成为本学期教研组活动探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研讨活动。

理论学习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

形成与正确教育观念相吻合的教育行为策略,为教育实践和指导幼儿活动提供基础与保障。

1、继续开展多途径的专业理论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我们根据本所教师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师学习方法。(1)问题式的自我学习。(2)个别指导的学习方法。(3)参与式讨论活动。(4)理论讲座。通过这样的多途径的理论学习讨论活动

每位教师都能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进行反思评析,其参与性强,渗透性高。

2、引领教师在案例分析中理解崭新理念,内化教师的专业理论。

案例分析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为了使教师学习的新理念得到及时的内化,我们根据讲座《3-6岁幼儿学习性区角活动中生成性行为的触发》设计了案例分析篇《折纸人》,并预设了相应问题:如:举例说明案例中,弹性化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各体现在哪里?又如:举例说明案例中,教师激发幼儿的生成意识、关注等待幼儿生成性行为、支持援助幼儿生成性行为各体现再哪里?再如:举例说明案例中,在分享交流中教师推动幼儿经验的引导策略是什么?等,首先让教师尝试自我运用新理念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在集体参与式讨论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新理念,达成共识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触发幼儿生成性行为的能力。

(二)在真实的情境中,倡导体验与感悟

通过对学习性区角活动中幼儿生成性行为触发的一些理论学习,教师对什么是学习性区角活动中幼儿的生成性行为以及如何触发幼儿的生成性行为有了理性上的认识和了解。在案例分析中,教师根据理论知识对预设的问题逐个进行分析,使得所学理论得到内化。但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有些教师是学非所用,还不能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针对教师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请各班的老师轮流对大家开放学习性区角活动观摩,让教师们在实践的观摩、讨论、研究中加深对学习性区角活动中幼儿生成性行为触发的认识和运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