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而创作画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广泛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美术技能,还能反映出学生的内心思想,促进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萌芽。但是老师在指导学生画创作画时,往往不注意讲究方式方法,老像上作文课一样,命一题目让学生自己作画。这样就出现了学生不喜欢上创作课,对创作课不耐烦的局面。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该如何教学创作课呢?笔者谈谈一下十点做法,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同行们。

一、课余欣赏,搜集资料。

要画好任何一幅作品,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收集到一定的资料是不可能画好的。为此我要求学生课余到图书馆、书店等地阅读一些书籍时,只要书中有图案,有造型、有故事情节,就要仔细欣赏,认真阅读,特别注意欣赏图片中的各种造型,然后闭上眼睛把它们默记下来。教师还可建议家长为孩子订几份少儿类的美术杂志,学生间相互交换不同的杂志进行学习。这样学生见识广了,眼界宽了,又能了解全国各地的孩子是如何作画的,还可以获得一些全国少儿书画竞赛活动的信息。学生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资料以后,在大脑里储存起来,为今后的创作画作好厚积薄发的铺垫。

二、激发兴趣,捕捉灵感。

上课时,教师通过播放动画片断、轻音乐,讲故事,请同学演小品、做游戏、跟同学漫谈或带学生走出教室观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动人的音乐,迷人的大自然,鲜艳的色彩,娇娆的姿态,动听的故事均充满了神奇的变化。儿童非常喜欢新奇,也就是他们的喜新厌旧才处处体现出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之后,老师便乘势捕捉他们的作画灵感,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创作。

三、指导观察,掌握方法。

学生画一张创作画时,常出现打稿时边画边擦,到后来就是一张白纸和一些粗细不均的印痕。这种常见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学生的绘画基础打不牢固,观察方法不正确,作画胆子小,不敢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画。为了打好学生的绘画基础,老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对象要在不断地比较中进行。因为世上的东西没有比较就没有大小,长短之分,也没有了形态。训练观察最常用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写生静物。在写生中,学生以几何形概括法描绘对象,即先构好图,安排好所描绘对象的大小位置,而后用长线条从整体入手,概括出各大部分的几何形状,再逐步描绘各个细部,描绘时要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即想画左边比较右边,画上部比较下部,用手中的铅笔当尺子比划所绘对象的倾斜度、平衡度、高低长短的比例等,做到观察心中有数,不是光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学生在练习写生器皿静物时,我要求学生先把两三个器皿的大体形状用几何形概括出来,即哪个像三角形,哪个像圆形,哪个像梯形等,继而用短线条边画边修改出器皿的形状。在画其中一器皿时,让学生把另两个器皿作比较,这个器皿的高度是另一个器皿高度的多少?宽度是多少?倾斜度是多少?……这样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画出的形象整体感强,比例较准确,为创作想象人物动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