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追求完美的课堂,然而在课堂上,学生、老师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面对这些错误,有些老师也许会束手无策,也许会很不情愿地回避。其实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机智、巧妙地对这些错误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控制,那么,很多时候,错误也会摇身一变,变成一种美丽的教学资源。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抓住这些难得的错误,对症下药,突破性的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更利于学生自诊自治,提高其对错误的免疫力。

一、预设错误,加深印象

教学几年来,发现不少学生总是容易写错一些字,有些本来是很明显的错误,可学生却总是意识不到。我想这跟传统的生字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吧,所以现在每次遇到比较容易出错的生字时,我总是一改以前的读一读,写一写的教学方法,总是故意的出现一点错误,让学生发现它,并改正它。例如:在教学“再接再厉”时,我故意把 “厉”写成了“鼓励”的“励”。然后敲敲黑板说:“看清楚啊,千万别把‘励’写错了啊!”学生惊讶地急忙看看书,又看看黑板,很大声地说:“老师,您写错了,‘厉’应该是没有力刀旁的!”“哦?不是吧!我怎么会写错?我可是照着书写的呀!我看看。”我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看看书,很不情愿的在旁边写上正确的字。然后问道:“那我们该怎样才不会将‘励’‘ 厉’弄混呢?”“这里的‘厉’的意思是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就是这小小的举动,让学生加深了印象。我想以后学生在写这个词时肯定会记得老师曾经出现的错误。

生字教学如此,对于易错读、词意易混淆或字词易调换的阅读教学,我们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如教学《林海》一课,在朗读描写课文第二自然:“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不大一样……”“错了,是大不一样!”几个同学急急地纠正。

“‘不大一样’和‘大不一样’有区别吗?”我问。

“差好多呢!‘不大一样’是比较接近,差别不大;而‘大不一样’是根本就不一样,差别很大的意思。”

“是啊。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读正确,你看就这么前后颠倒一下顺序,意思就有如此大的变化,以后我们读书可得细心点啊,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远比教师直接导入、重点强调的印象要深得多。

二、随机错误,巧妙化解

在教学中,除了预设的错误以外,我们还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对于这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用心挖掘。最终,让“错误”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为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得有一次,在教学《荷塘旧事》一文时,有学生就对作者私自去荷塘里游泳的事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很不安全。该观点一提出,马上在班里引起了轰动。赞成的、反对的都在列举自己的观点。显然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对作者写这件旧事的目的并不了解,才会走入这个死胡同。我没有马上对这件事进行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再次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去找答案。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作者在这件事中不单单写出了自己遇险时的狼狈与危险,其实也隐藏了小伙伴们的着急。最后,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地将我拖到岸上。”既写出了小伙伴们的机智,又写出了他们的善良与淳朴。作者就是想通过写这件记忆深刻的事来告诉大家:在那个美丽的荷塘边有一群勇敢聪明快乐的少年,正是因为他们,才会让自己对那里念念不忘。这对体现“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这个文章中心也起到了更好的表达作用。

当然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的“出错”有可能来自于学生,也可能来自于教师,对于来自学生的意外,我们也许能从容应对;可对于教师自己的失误,我们是否也应该勇敢面对呢?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课时,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错写成了“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当时全班都哄堂大笑。学生唧唧喳喳地说:“老师,写错了,写错了,应该是‘义,亦我所欲也’。”我看了看,觉得很不好意思,真想就这样改过来就算了。可是再想想,如果就这样说声对不起,把字改过的话,也许学生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问到:“那为什么你就能判定一定是‘义,亦我所欲也’ 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生与死本来就是两个绝对方向,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机会,所以不用说也是错的啊!”有的说:“生和义会冲突的,有时候为了正义,可能要抛弃自己的生命,这样才会让人为难,所以作者才会‘舍生而取义’。没有人会在正常条件下舍生而取死!”实在没有想到,对于这个从没学过的句子,学生能够说得头头是道。幸亏当时我对自己的失误及时纠错,并抓住契机发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才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精彩。这一次自己放下架子,求助于学生,看上去是学生在帮助老师,其实是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巩固,这远比我提供方法的效果要好得多。可见,只要教师能艺术处理这随机生成的错误,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幽默、一种智慧。在课堂中利用好错误资源,不仅能使一些尴尬的局面得以挽回,更能解决教学中的矛盾,使得教学过程更完美。

三、指出错误,适时高效

课堂里的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遇到错误时,在什么时候来指出这个错误也是件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记得在一节借班上课的公开课中,老师叫一名学生把要学的一篇古文朗读一次。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古文,加上里面有许多字都是一些多音字或生僻字,被叫的学生预习显然不够充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连九次给老师叫停,纠正错误读音。那节课上得怎么样我不太记得了,只记得课后,那个被叫起来读书的女同学跑来告诉我“老师,我真的很笨,居然会出现那么多的错误,真是丑死了。”看着这名自责的同学,我除了安慰以外,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同样是诗歌教学,有些老师的做法却是完全不一样。那是《敕勒歌》一诗的欣赏教学,一学生在朗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把“见”读成了“jiàn”,老师没有表示任何异议,而是在学生读完以后,又叫了另一个学生朗读。而此学生却读成“xiàn”音,到底该读什么音,老师还是没有说,只见他和蔼的对学生说:“同学们,‘见’到底该读什么读音啊?”

“读‘jiàn’”。

“不对,该读‘xiàn’”。

就一个“见”的读音全班产生了两种意见。

一类同学却认为该读成“jiàn”,原因是:一直以来“见”就只有“jiàn”的读音,而在这里是看见牛羊的意思。

另一类学生却认为该读成“xiàn”,因为:这里的“见”是通“现”,是显现的意思。因为这里牧草丰茂,在风的吹拂之下,才能显现出肥壮的牛羊。这样写更能体现有静有动,有色彩的草原风光。

通过辩论,学生最后都通过了决定,就是把“见”读成“xiàn”。看到同学们都统一了意见,老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不但知道了该读什么,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该这样读。以后在学习中,我们就应该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多想一下。对于知识,不但要知道知其然,还要知道知其所以然。”

就这一个小小的插曲,花费了课堂5分钟的时间。对此,有些老师不以为然,认为该教师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见”字那么简单,老师不值得在课堂上花时间,直接点出它是通假字就可以了,毕竟品评诗歌才是重点。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在教学中,学生会时常出这样那样的错误。相当多的老师总习惯于马上指出错误并出示正确答案。撇开伤害学生自尊心及自信心不谈,如此矫正,学生还可能一错再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出错的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错误。比如就古文学习中,对于学生的朗读错误,教师可以多叫几个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结合古文的意思,引导学生得出字的正确读音。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还能让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矛塞顿开之感,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课堂教学中,出错在所难免。但只要我们能善待错误,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变得异常精彩。正像沙粒可以变成珍珠,“错误”不也能生成一份美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