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导渠道的作用,教育部对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进行了必要的修订。现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修订的概况、特点精神及实施新课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修订概况和主要精神

通过对照学习、我们发现新修订的《课标》在原试行课标的基础上做了155处修改,修订的内容涉及“序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课时计划、教学原则和方法、学习评价和考核”等诸多方面。修订的形式有删减、增补、调整、充实等。修订后的《课标》强调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了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与现在提法不相符合,观念比较陈旧,纯知识性、概念化的内容做了删改。对过高的认知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同时增加具有时代感、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课标》修订,力求加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建设,帮助广大思品课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本次小学思想品德课标修订力求体现哪些主要精神呢?通过参阅课标修订的细目,我们可以体会到:

1.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强调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课标》“修订说明”中明确提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本次课标修订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尤为感受到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增加实践活动要求,使之更符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的要求。

新旧课标对照,改变了原来根据年级、德国内容要求具体细致安排课时的做法,统一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分年级的总要求说明中,明确提出教学总课时数的安排,其中强调说明“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30%”。即每学期15节,其中学科活动和社会实践占4—5节。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课程改革新的学习观,体现了课程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教学空间向社会开放,不局限于课堂。

3.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使要求更符合小学生实际。

《课标》在德国要求、行为目标等许多方面结合小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如把原来“列举事例、以正反实例说明、比较辨析和评价”等要求改为“懂得、知道”或删掉。删除六年级中对有关德国的概念及其它年级中有关德国的概念认知要求;原“夹叙夹议”的提法改为“通过典型事例”;删掉“知道诚实守信的基本含义”;删去“以实例说明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等

此外,遵照减负精神,把有关“学习作业”问题移至中年段。改变了试行《课标》中成人化、概念化的倾向,使教学要求更符合小学生实际。如“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取代原“坚持课外一小时体育锻炼”,要求更灵活,因地制宜,因人而宜。

这三个方面的做法,突出“人文性”。即以“育人为本”、“学会做人”为核心,以形成正确的态度、习惯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摈弃了过去以“品德概念定义理解、行为规范准则背诵、默写”的学习评价模式,提倡体验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4.充实了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

小学一、二年级加强了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三至五年级增加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灾区人民的教育要求,加强关心他人的教育。六年级新增学会获取、选择和整理信息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行为要求中,还增加“会与教师交换意见”、“学会与人交流”、“要自信,不自卑”、“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的科普活动”等内容。

5.规范了有关概念与文字,采用新的提法,使《标准》更完善、合理。

如序言部分,将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改为“邓小平理论”;加上“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学科的地位,序言第二段写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此提法符合“以德治国”的策略。

二、以《小学思想品槽课课程标准》为准绳,高于探索小学品使教育的新方法

(一)、把握《课标》精神实质,认对对小学生素质的新要求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为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品质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标在对学生进行民主平等意识培养,提倡交流沟通合作,培养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养成文明行为,加强公德意识。环境意识、自信心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习与研究,充分领悟其精神实质,把握教改方向,确定育人目标。通过探索品德教育实施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在体验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在科学性原则中提出:“帮助学生获得”(变被动为主动),“启发性原则”:“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还在教学方法建议中提出:“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建立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这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要研究学生的学法,研究学生建构知识的规律与能力,以采用更为有效的教法引导学生的道德内化。由此,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1.交灌输为感悟,促进道德的内化。

明理部分不单为“说教”,要变被动为主动,重感悟。应在事例、情节、情境中接受道理、自悟。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就是“道德内化”,有自觉性,产生动机,要人脑入耳入心,才能收到效果。教师应“少一点要求的口气,少一点板着面孔训人,多一点人情味”。如一年级《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二年级《客人到我家》等课教学要重视感悟,必须重参与,人人参与,真实参与。又如四年级《公共设施的自述》,引导学生先调查收集资料,再记录整理,课上分组交流调查情况,课内外密切结合,让学习从社会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2.变标准化为多元化,培养道德选择能力

新世纪价值观的转变,不是“非此即彼”的,相同的道德观念允许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如在“尊敬老人”的行为观念上就应结合社会现实,因人因事而宜。另外、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求异。让学生知道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明白“聪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

3.变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体验式、研究性学习,激发创新精神

故事性说教重理性的、被动认识,而学生只有体验才为主动。在当前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即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教学组织形式可根据内容而定,有课内、小组合作、开放式不等。

如《相信科学不迷信》,提出问题“伸手下油锅”、“斩妖见血”。然后实验操作体验,认识迷信。《在兴趣的乐园里》学生采访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工作、生活、学习的关系,可以是父母、同学或名人等,认识健康兴趣养成有助于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往和合作的能力。

(三)增加实践环节,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

《课标》全方位增加实践要求,体现了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过去忽视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重知识性传承、灌输,重选拔式人才培养。而今要面向每一位儿童,要以儿童的经验为背景,为主线。提倡经验性教学,体现“动态的知识体验”。

在思品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思品课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去社区调查,提改进意见,解决实际问题),使之更为有针对性。但应当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套用课本的事例,不能“教教材”,而应结合当时当地情况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如教学方法第4点所述:“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成分,而且要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

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呈现方式可在课前、课中、课后增加延伸。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活动,还有某单元或全册的综合性活动等。不同形式内容的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达到德国的综合,体现教学的开放性、针对性。由此,提倡教师多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育,以更好地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教学《心系家鞠,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进行本地水资源情况调查,做环保小卫士。

(四)、开发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增加实施的灵活性

新课标实行课时弹性制,利于补充地方、学校教材,体现三级课程设置。因此,我们在确定地方和校本教材内容中可遵循三级课程管理的原则,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增加适宜本地、本校的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课程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能够直接体验社会生活,体验道德是非,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提高适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并以此增强区域性教学的实效性。

应该说,这次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修订,顺应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在小学课程改革逐步趋于综合课程化的今天,它作为小学品德教学方面新课程研究设置过渡阶段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仍旧明确指导着现有思品课的教学与实施。因此,我们的学习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相信通过教学实践,会使我们真正体会到要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新步伐,才能使小学思品课教学取得真正的实效,才能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得到提高。

主要参考资料

1.上海吴慧珠:《学习<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修订)>辅导报告》(发言提纲)。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