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导渠道的作用,教育部对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进行了必要的修订。现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修订的概况、特点精神及实施新课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修订概况和主要精神

通过对照学习、我们发现新修订的《课标》在原试行课标的基础上做了155处修改,修订的内容涉及“序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课时计划、教学原则和方法、学习评价和考核”等诸多方面。修订的形式有删减、增补、调整、充实等。修订后的《课标》强调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了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与现在提法不相符合,观念比较陈旧,纯知识性、概念化的内容做了删改。对过高的认知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同时增加具有时代感、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课标》修订,力求加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建设,帮助广大思品课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本次小学思想品德课标修订力求体现哪些主要精神呢?通过参阅课标修订的细目,我们可以体会到:

1.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强调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课标》“修订说明”中明确提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本次课标修订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尤为感受到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增加实践活动要求,使之更符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的要求。

新旧课标对照,改变了原来根据年级、德国内容要求具体细致安排课时的做法,统一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分年级的总要求说明中,明确提出教学总课时数的安排,其中强调说明“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30%”。即每学期15节,其中学科活动和社会实践占4—5节。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课程改革新的学习观,体现了课程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教学空间向社会开放,不局限于课堂。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