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观潮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构想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7)那条白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同学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潮壮观的词句。

(8)再近些,我们又看见什么了?“城墙”一词表现出潮涌之壮观。写出了潮涌的来势凶猛,潮头很高,“两丈多高”同时点出了雄伟壮观的景象。教师说:“同学们,你们说这钱塘江大潮‘奇’不‘奇’呀?”(教师指板书:奇观)

(9)学生读后一句,理解:“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雄伟壮大,在这里指水势浩大。)学生读这句,想象当时的景象。

(10)这时,声音就更大了,看看这句中的哪些词写出声音很大?(学生答教师板书:山崩地裂)

(11)学生再读这句,读出水势浩大,声音极大。

3、学生有感情地读第3段。

五、讲读第2段。

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目睹这一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段。(学生读后回答: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句中“横卧”一词是什么意思?它写出了什么?(江面非常宽阔)同时也点明了“我”所在的地理位置。“越往东越宽” 这写出了钱塘江的什么?(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岸上的景象如何?“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什么?“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说明人们这时的心情怎样?(急迫、兴奋)学生读第2段,读出江面的宽阔和人们的兴奋、急迫的心情。

六、潮后又是怎样的景色呢?

1、“霎时”说明什么?

2、“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说明什么?(说明潮来时的气势之大。)

3、什么时候,江面平静了下来?(过了好久)又从中知道什么了?(余波持续的时间很长。)

4、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想:这句主要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是从水量很大讲江潮的壮观。)

5、学生有感情地读第4段。

七、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江面平静、人山人海

 潮来之时:听到:远处传来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观潮 看到: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多高白色城墙

 ---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潮去之后:余波 好久平静 江水涨两丈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课文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会表达。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复习回顾

1、按小队分段有感情读课文。

2、听写,检查生字词。

3、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情景。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领会表达方法。

1、启发学生通过具体词句回顾观潮时的壮观景象。

(1)教师出示投影片。“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请学生读读,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思考:去掉“水天相接”一词好不好?为什么?把“沸腾”一词换成“高兴”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2)教师出示投影片。“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理解“横贯”一词。(横贯是横着过来,在这里指大潮占满江面,迅速奔涌而过)从这词中说明了什么?(潮水气势雄伟)可见这大潮之奇啊!指导学生读这句,重点读出“横贯”一词。

(3)教师出示投影片。通过比较,知道第2句比第1句写得具体形象。“城墙”一词表现出潮涌之壮观。教师再出示第3句话,和第2句再比较。“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学生比较后认为第3句写得更好,写出了潮涌的来势凶猛,潮头很高,“两丈多高”同时点出了雄伟壮观的景象。教师:同学们,你们说这钱塘江大潮‘奇’不‘奇’呀?)

三、总结作者有顺序,有特点的观察方法.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这是留心观察的结果。

四、引导学生体会写作顺序及作者的想象力。投影出示思考练习2,巩固练习学生所学。

 五、扩展练习,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课文,重在方法指导。

2、检查背诵情况(3---4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22 观潮

 (投影片出示)

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