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lived experience)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样式。什么是生活体验?现象学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狄尔泰认为“生活体验的最基本形式包括我们生活中直接的、先于反思的意识:一种反射性的或自发的意识,作为意识,它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生活体验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现象学的目的是将生活经验的实质以文本的形式表述出来。通过这种转变,文本的效果立刻成为有意义事物的重新体验和反思性拥有:通过文本,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就会被充分激活,产生与文本的对话。”“生活着本身就意味着在世界上做着父亲、母亲、教师,意味着爱着、活动着、感受着——这是世界上的一种无主题的意识。”体验是主体的身心与外部世界产生交往并生成反思的认识实践活动。然而教育实践中却有一部分学生因课堂生活中积极体验的缺失而走向课堂活动的边缘,成为课堂活动中的边缘学生。笔者对这种现象作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课堂活动中边缘学生积极体验的缺失

我国传统的课堂中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的分离导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的缺失。课堂活动中学生“体验缺失”的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不能发现自我价值,丧失体验的主体意识;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不能有效捕捉教师提供的有效教学信息,失去体验的活动过程;在获取学习内容的过程中,不能理解所学课程中的丰富的审美信息,丧失体验的情意特征。学生积极体验的缺失意味着学习主体意识的消弱,自我情感的荒芜,自我生命的萎缩。他们不能对自己在课堂活动中进行积极的定位,因而使自己课堂活动中的角色边缘化,成为课堂活动中的边缘学生。课堂活动中积极体验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活动中边缘学生主体性体验的缺失

传统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以充分体现,学生不能发现自我价值。教师拥有课堂活动的话语霸权,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思考者、体验者。造成学生主体体验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教师的绝对主体作用;二是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过分注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三是缺乏独特性、创造性,只是一味的机械性的训练;四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呆板。学生主体体验的缺失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萎缩,缺少主体性的教学情境,学生鲜活的生命意识被忽略了。教学疏离了真实的体验,学生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本应处于课堂活动中心地位的学生被边缘化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