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世纪80年代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教育界掀起了课程改革的热潮。改革的总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观。幼儿本身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必须确立培养“完整儿童”的新观念,即幼儿教育的作用在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2)主体观。幼儿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个体观。每个幼儿既具有幼儿的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课程应保证每一个幼儿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4)发展观。幼儿是处在不断发展中的个体,课程应该促进幼儿从低一阶段向高一阶段不断发展。(5)活动观。活动是教育的根本手段,课程应该通过全班的、分组的、个别的活动方式进行;可以组织生活的、教学的、游戏的各种教育活动让幼儿参与。(李莉、唐淑:《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

在课程的理论研究方面,80年代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对幼儿教育课程的含义、特性、类型、结构、设计和实施做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课程的实践研究方面,对综合教育课程、活动教育课程、发展能力课程等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部分反映在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和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80年代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广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建设适合我国文化和发展需要的幼教课程为指导思想,通过深入实验,探索和发展适合当代国情的课程模式。(李莉、唐淑:《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它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促进了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科建设,而且还产生了多种课程模式,打破了过去单一课程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二、上世纪90年代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

在80年代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90年代的幼儿教育课程向纵深的方面发展。90年代的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保持80年代的整体观、主体观、个体观、活动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国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观点。(参阅虞永平:《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漫议》,《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所谓“中国化”,是指在课程研究、设计和实施中要考虑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考虑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考虑我国幼儿园的人力、物力、空间、规模等现实条件,真正借鉴和吸收国外的课程思想。所谓“科学化”,是指幼儿教育课程应该从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中寻找培植自己的根基所必需的理论营养,把握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人类发展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发展,以建构科学的幼儿教育课程。所谓“现代化”,是指幼儿教育课程应该把握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关注周围社会现实,放眼世界,面向未来。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