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联系生活——体验数感

二、定量刻画——建立数感

三、调查实践——强化数感

四、解决问题——升华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数不但是表达和交流、认识身边事物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工具,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程的六个核心理念中,把“数感”摆在首要位置,可见理解“数感” 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重视的。

数感的培养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体验数感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会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例如,教学“厘米和米”时,让学生寻找1厘米和1米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厘米”“米”作单位。像大拇指的宽度是1厘米,伸开两臂的长度是1米,铅笔、橡皮、文具盒等短小物品用“厘米”作单位,双人课桌、大门、教室的长宽等用“米”作单位;

再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1、一本数学教科书大约有100左右页纸装订而成。请学生先观察一下自己的教科书,感受一本书的厚度。

2、将10本教科书依次叠在一起,每增加一本都请学生感受一次纸张的数量,感受数量由小增大的过程,建立大数的表象。

3、想一想,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0本书是1000张纸,比10本书还要厚)请学生描述“1200张纸叠在一起有多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

上述这些数学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定量刻画——建立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猜数游戏。

小明:我有一包瓜子,你猜猜有多少个?

小红:200个?

小明:比200多得多

小红:500个?

小明:比500少一些

小红:450个

小明:差不多。

如此猜数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把握数的大小比较的本领,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调查实践——强化数感

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鉴于此,数学就应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数学应用僵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

例如,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教学中设计如下:

1、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

2、从汇总后的数据中发现信息。比如最高(最大值)、最矮(最小值)、相差多少(极差),大部分同学的身高是多少(众数),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顺序)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括号中的有些名词并不需要出现,但是希望学生体会数据所代表的意义。

3、在整理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创造灵活的方法。例如寻找最高,可以直接比较寻找,当学生人数比较多时,也可以分组寻找组内最高,然后在每组的最高中寻找最高。

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的经历或了解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统计思想,领悟了统计方法,也在调查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数感。

四、解决问题——升华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主要靠肌肉运动,表现于外部行动,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有良好的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的探索一样,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数感。

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装有各式各样(已标价)食品图片的小袋子,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请你用15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秋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