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联系生活——体验数感

二、定量刻画——建立数感

三、调查实践——强化数感

四、解决问题——升华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数不但是表达和交流、认识身边事物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工具,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程的六个核心理念中,把“数感”摆在首要位置,可见理解“数感” 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重视的。

数感的培养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体验数感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会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例如,教学“厘米和米”时,让学生寻找1厘米和1米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厘米”“米”作单位。像大拇指的宽度是1厘米,伸开两臂的长度是1米,铅笔、橡皮、文具盒等短小物品用“厘米”作单位,双人课桌、大门、教室的长宽等用“米”作单位;

再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1、一本数学教科书大约有100左右页纸装订而成。请学生先观察一下自己的教科书,感受一本书的厚度。

2、将10本教科书依次叠在一起,每增加一本都请学生感受一次纸张的数量,感受数量由小增大的过程,建立大数的表象。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