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桥梁,暗示能使人意识中最有力量的意念转化为潜意识,从而产生作为或不作为的行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而暗示教学中的那种积极暗示,没有命令和强制,因而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记忆潜力,使他们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让我们巧妙地运用环境暗示、体态暗示、活动暗示等他人暗示,帮助学生找寻到那片属于他们的灿烂星空;让我们积极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暗示,引领学生遨游在那片属于他们的快乐天地间。

一、暗示教学法的原理

暗示教学法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所创,因而亦称“洛扎诺夫教学法”。其原理是:人类的学习过程包括了大脑两个半球的协调活动,是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的统一,也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像一个完整的乐队,有铜管乐,打击乐、弦乐等,只有当它们协调演奏时,才能奏出优美的乐曲。暗示教学法就是通过对大脑左右施加的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个人心理潜力,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实验证明,此教学法在发掘人的学习潜力方面有着异常功效。

二、贯彻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习过程中不应伴有任何一种外部精神压力,学生应处于一种愉快、松弛、集中的心理状态。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最活跃。因此,遵循愉快而不紧张的教学原则,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诱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念只重视理性的力量,相信学生有意识活动的学习能力。其实这样只发挥了大脑皮层结构和左半脑功能,没有顾及无意识的调节作用。无意识心理活动能使人们和环境保持平衡,个人的见解、动机和记忆都受感情、想象以及其他无意识活动的影响。遵循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理性和感情同时在活动的整体,在教学中上尽量地采用暗示法,尤其是各种艺术手段,例如音乐、诗歌、短剧、讲故事、游戏等,来调动学生的无意识潜能,促进其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的协调。

3.暗示互相作用原则。

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发生暗示作用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尊重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但能把握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心理活动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遵循这一原则,要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学生与小组之间的融合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质,善于建立和维持与学生良好的接触。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要处处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并利用权威、正确设置外部环境、音乐效应、语调色彩等,使学习者综合地接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