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推动学生探求新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养成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的研究课题。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正规学习的开始,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学习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和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 抓好预习环节,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鼓励学生采取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学习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预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谈话:这篇课文的作者用朴素而优美的语言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文中描写的画面引人入胜,令人遐想,我们读了以后仿佛走进了美丽的北国。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先认真地读读课文,想象一下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不同画面。检查预习情况时,我发现同学们预习得都很好,还有的同学把自己阅读的感觉画了出来。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并结合讲读课文内容引导大家读、议、欣赏。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课堂上要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

(1)想象法:教师有表情朗读的同时,发挥想象、调动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课文中的感情,使学生“入其境”,进而“会其意”。

(2)表演法:让小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文中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生动、直观的理解。

(3)比较法: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取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同类型不同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点,开拓思维空间。

(4)故事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生动有趣的东西。挑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激起他们的兴趣。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习兴趣,保持求知欲。

(1)合作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老师的意志,应让学生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2)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

(3)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要敢于走出课堂、走出教室,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举办课外故事会等,不断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和考验。

总结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发展,除了创设快乐学习情景,有效地引导进行成功体验外,迁移和呵护也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在注重培养和发展他们个性的同时,还要善于学会把他们的兴趣进行迁移,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语文学习上来。培养兴趣和育人一样,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放手不问。谁有耐心,谁有方法,谁就会培养成功。只要我们能正视小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小学生兴趣培养与发展的新思路,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让全体小学生都喜爱语文课,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