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明确指出: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它有诸多功能: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入情地读,还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朗读教学到底如何进行?怎样才能提高朗读的效率,增强学生的朗读效率?

一、要有重点,有质疑地朗读

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抓重点、疑点,几遍下来,仍不知其所云。每一篇课文总有它的精湛之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由所谓。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有质疑地朗读。例如: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等等,此时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二、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无法相比的。对于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教师要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习教材本身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

我们应采用多种朗读兴趣: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特别是配乐读,它是现今语文课改中涌现出来的新阅读方式。阅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的交汇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容互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有评价性地朗读

入选的教材的课文,一般都文质皆美,语言规范。朗读时速度的快慢是由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内容的变化而调节的。读《孙中山破陋习》中“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语调应显得低沉、语调较为缓慢。许多学生读不出其中的感情,此时教师不能作壁上观,应当面指出缺点,给予适当的点评。当然,教师应当注意评价。一位教师是这样点评的:你读得真爽快,这仅有的一个“爽”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