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感悟,顾名思义,“感”就是感触,“悟”就是领悟。感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悟”是积累和运用的前提,是与学生的心灵撞击后产生的共鸣。这种“共鸣”的效果,单靠繁琐的分析与机械练习是难以实现的,只有通过充分地读来实现。朗读是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融合。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字。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诱导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和作者真诚的对话,和文中人物心贴心的交流,从而充分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同化境界。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素养。阅读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以读促悟,提高语文素养呢?

一、明确目的,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事,它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灿烂。朗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明确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有人曾提出一堂课至少要用四分之三的时间让学生读,还有人提出一堂课提问的次数不宜超过十次等等,这些建议无疑是为了达到少讲多读的目的。事实上,一堂课到底让学生读多少遍,读多长时间,很难做出硬性规定,但一定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充裕的读书时间,能提高读书的质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形式多样,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别重视朗读训练,把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教材中蕴藏着无穷的语言美,同时也蕴藏着无穷的情感美,它们有利于帮助学生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感悟和体会文学作品中传达的那份感情、那种精神、那些美感。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美、情感美的特点和魅力,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品味、欣赏课文,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