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报告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间谍宝宝”或“线人宝宝”与班里其他孩子的交往,他(或她)会被班里其他小朋友视敬“破坏我们的计划的人”。当其他小朋友有了新鲜的尝试和冒险目标时,他们会干方百计躲开爱打小报告的孩子,以防止某些尝试行动还没有实施就“遭遇流产”。有些时候,孩子的尝试欲只是基于好奇心,如把植物角种植的花生拔起来,看看真正的花生荚是否长在泥土里;再比如试一试芋头能否在水里发芽;小金鱼离开妈妈是否能活下来……完全没有冒险和尝试的幼儿园生活是平白无趣的,因此,当打小报告的孩子急于去向老师汇报大家的“出格行径”时,他肯定会成为集体中“不受欢迎的一分子”,孩子们甚至会认为,打小报告的孩子是牺牲了同伴关系去讨好老师,“他是个小马屁精。谁都怕跟他交朋友。”

假如老师没有用想象中的热情来回应他,他会很失落

打小报告的孩子,一心想得到的是老师的关注和赞许,他希望老师一收到“状纸”就会干预此事,而他像一个小功臣一样趾高气扬地跟在后面,成为老师判定是非的助手。令孩子“失望”的是,老师有时太不把他的报告当一回事了,老师只是笑笑,告诉他那是小朋友之间的“小矛盾”,“要相信他们一会就会和好,他们会解决这些小问题。”当老师如此“淡然处之”,孩子心中会有失意,认为自己付出那么多努力还是得不到老师的“另眼相看”。亲贝网(http://yuer.qinbei.com)育儿专家认为,如果老师忙于班级事务,对“小报告”回应以不耐烦的□吻时,孩子心中更会惴惴不安,担心老师的关注和宠爱。

父母的怨责,也让动辄告状的孩子不知所措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打小报告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老师会善意地提醒孩子的父母关注这种行为,认为孩子老是盯着别人的缺点看,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会影响到孩子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老师这样一说,一些急性子的父母就会怨责小孩,说他“多管闲事”,告诉他“以后碰上看不惯的事也别管!”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孩子爱告状,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就是他们毕竟有了一定的判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能够对同龄人的行为《出“好坏”、“对错”的判断,尽管表现的方式值得商榷,但“是非分明”的出发点还是值得赞许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责备孩子,让孩子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性情,岂不损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