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教师要重树课堂教学价值理念

现实中,大多数语文教师习惯传统的从知识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两方面来看待课堂的效益,觉得只要教师讲清了,学生听懂了,学生能动手根据语文教师的要求背、写、读,那么自己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其实这种课堂教学的价值理念从出发点到最后的归宿来看都是有问题的:他们仅仅将学生作为知识传授和接受的载体,作为教师施教的被动对象,而忽略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的碰撞,思辨的火花;忽略了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成过程以及生成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主体需要与教师主体的交流,从而让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即使多加些外显的看似“热闹”的“读、议、评、讲、演”整个课堂效率的有效性也不容乐观。基于此,语文教师只有重树课堂价值理念,才能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牢固树立只要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语文教学的观念。

二、语文教师要重建语文学科课程理念

在传统的教师观念中,课程是静态的、凝固的,先于教学过程的、外在于学生个人生活的学科知识,语文学科课程通常外化成语文教材、教辅书等形式。当然教师也就客观地将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将所谓课程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课改进行到今天,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各种呈现,更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情景、氛围以及师生获得的各种体验,现实生活,是一个能促进、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什么是语文课程教学,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程教学?凡是能激发、引导学生进行人文体验、理解、接受、反思、创造,获得超越学生已有语文生活的知识经验、教师提供的现有经验的语文课堂教学;甚至师生可以共同构建一个从教学时空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式到教学过程都相对开放的语文教学系统,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融入生活,增强场效应,让学生自己利用课内外、校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主人翁意识,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有效的语文课程教学。

三、语文教师要致力于课程标准的研究

不少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中,过分强调课堂的外在表现——热衷于各种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教学手段的创新;而忽略了语文学科性质,使语文课堂教学少了人文味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对三维目标认识不够,预设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科学,甚至难以操作造成的,他们想面面俱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却显得力不从心、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怎样解决呢?教师只有潜心于文本阅读,深入解读,合理科学的预设——因生定教、因材施教,并在课堂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整合,讲求实际效果:要认真研究预设课时目标与学生最近发展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操作性;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课堂目标的重点,切忌面面俱到;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分析可获得的教学资源,以便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充满生命力的意义;要清楚课前预设目标与课堂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有效教学效益的底线,明确分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生各个层面的发展提供切实的引导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