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要想孩子能成才,就必须多学习文化知识。这种想法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文化水平与成才并不是完全成正比关系的。成才必须有文化知识作基础,但有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却不一定能成才。人才的标准并不是文化水平,而是有没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因此,要想培养出一个人才,就必须从知识和创造力两个方面去努力。

所谓的创造力,是指一个人在传统知识和习惯的包围中,发现、探索、掌握新事物的能力。这就是说,创造发明是无法在现有知识中找得到的。这就是知识多并不等于创造力强的原因所在。有不少中小学生读书很用功,各门功课背得滚瓜烂熟,但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发挥创造力去具体对待时,却傻了眼。这些学生,往往考试时能考出非常好的成绩,但长大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往往落后于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

而有些学生,尽管看来成绩平平(也有十分优秀的),但却能在需要发挥创造力的地方大显身手,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表现出非凡的创造精神,这就是所谓的创造型人才。

创造型学生有哪些特点呢?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和观察,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特点有如下3点: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多疑好问,思维特别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常常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观点或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爱动脑筋,善于从原理上理解所学到的知识,不注重死记硬背(这实际上也是对创造能力的培养)。

兴趣较广泛,除了文化知识外,对其他知识如文艺、体育、文学等也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学习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提出具体的原则来。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才施教,目的放在创造能力的提高上。

提高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尤其不要对孩子提出的“古怪问题”泼冷水。

训练孩子的独立精神,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决不能包办代替,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也不要直接告诉他们解答的方法,而是应该提示、引导他们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

诱导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和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将这个世界重新组合。这是想象力训练的关键;此外,音乐、美术等学科对想象力的提高颇有作用。

教育孩子要有勇于认错、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这是科学创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不要压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要引导孩子在关键时刻也能锲而不舍。

辅导孩子经常动手搞小实验,关键是要孩子自己做,并要求一丝不苟地按实验要求去做。

熏陶孩子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感情,提倡多与别的小朋友合作;教会孩子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成果。

教育孩子树立为科学献身和不计名利的思想。“心底无私天地宽”,凡生活淡泊,不计名利的人,往往创造能力最强。

以上种种原则性提示,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要家长、老师以及孩子本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其智力发展必将会收到良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