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巧妙的应用,比如,公厕中的便池应当定时用水冲洗,需要无人值守,但又不能让水无节制地哗哗直流,就可利用虹吸原理设计一种自动装置(右图),调节放水阀门,让水细细地流进下面的容器,当容器中的水面超过弯管顶部时,弯管中便充满了水,下端放水口就有水流出冲洗便池,容器中水面不断下降,但只要没有低于弯管的上端口,水就会继续流出,直到上端口露出水面,水流就会停止,这段时间就是虹吸的作用。调节弯管上端口的高度,可以改变每次冲洗的出水量;调节放水阀门放水量的大小,可以改变两次冲洗的时间间隔。

现代的抽水马桶也常常利用了虹吸原理,以便产生更大的吸力将便池内的污物派出。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应用虹吸原理。应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国古代称“注子”、“偏提”、“渴乌”或“过山龙”。东汉末年出现了灌溉用的渴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用一根去节弯曲的长竹管饮酒,也是应用了虹吸的物理现象。宋朝曾公亮《武经总要》中,有用竹筒制作虹吸管把峻岭阻隔的泉水引下山的记载。中国古代还应用虹吸原理制作了唧筒。唧筒是战争中一种守城必备的灭火器。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卷四中,记载了四川盐井中用唧筒把盐水吸到地面。其书载:以竹为筒,“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明代的《种树书》中也讲到用唧筒激水来浇灌树苗的方法。

下面再分析两个虹吸现象的实验:

1. 毛细管产生虹吸现象。

截取一段棉纱鞋带的中段,将其两端剪齐后浸在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鞋带的两端留在杯外,自由下垂,使A端与杯内水面相平(或稍高),B端比杯内水面略低1~2厘米,注意观察A、B端会有什么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是: B端水滴得比A端快

2. 虹吸喷泉。

取一个玻璃瓶(或一个旧灯泡)和一个有双孔的橡皮塞子。在一个孔中插上带喷口的玻璃管,插入瓶中一半左右,在外面露出约2厘米。在另一孔中插入一根短玻璃管,里面的一端与瓶塞平。在有喷口的玻璃管上接一段长20厘米的皮管。在另一玻璃管上接一段三米长的皮管。在瓶中倒一些水,将塞子塞紧.将短皮管放入桌上盛有水的容器中,将长皮管放入地上的一桶水中。将虹吸器倒置(见图)。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