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教育,在知识经济的隆隆脚步声中,面临着新的抉择。我们急切地呼唤着教育的个性化,让教育从大统一的刻板模式中摆脱出来,成为开发创造潜能的园地。语文,既然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那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方面也就责无旁贷。

1、阅读个性化是阅读创新的“孪生兄弟”。首先阅读个性化打破了“教师一言堂,学生听话郎”的“独霸”局面。学生可按自己的思维模式及学习思路解决问题,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传统的认识及老师的观点,通过个性化的创造性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阅读个性化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平等、民主、和谐氛围的创设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会受到压抑,而是任意驰骋,敏捷跳跃,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阅读个性化是语文教育的“必然归途”。最新的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上还谈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因为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同一作品的阅读,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阅读教学就要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并且这种交互应是多元的。所以说,阅读个性化是语文教育的必然归途。

3、阅读个性化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要”。我们正走进知识经济的时代,这种时代下的教育不应局限于给学习者以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与知识经济社会所相适应的一系列行为、能力和品质,并渗透到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以及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阅读个性化则给学生留下了民主的空间、主体的地位、创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多种精神和品质,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因此,它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观点: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思想是:(1)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2)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3)学习是对新旧信息重新建构的过程;(4)建构性学习的过程是双向的;(5)建构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同化和顺应;(6)建构性学习是多元的。同时,建构性教学认为:教学的中心应该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

2、接受美学“阅读期待”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代表人物尧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这种观点赋予了读者一个积极的地位。事实上,当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它会唤醒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使之进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出现某种阅读的期待,这种阅读期待会对作品产生有力的回应和反弹。也就是说读者的意识之中已经保存了既定的前理解结构。当然,每一个读者的“阅读期待”也不尽相同,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置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每一个读者都在凭借自己的“阅读期待”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制造丰富的理解角度,开拓前人所没有发现的意义,探究作品内涵的新空间。

三、研究目标

1、对学生:⑴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利用“对语言的直感能力”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培养思维的个性。⑵不断地拓展学生的“阅读期待”的视野,提升阅读期待的品位,提高个性阅读的质量。

2、对教师:⑴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⑵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⑶培养教育科研的能力。

3、对教学理论: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能够初步形成“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操作模式、评价方式,丰富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认识。尤其是在开放目标、开放内容、课堂环境、感悟体验等方面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本课题所要涉及到的几个要素,我们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定位于以下几项:

1、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

2、个性化阅读的课堂环境创设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体验

4、顺应“阅读期待”、提升“阅读期待”

5、改革评价方式

五、研究原则

1、自主化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是当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兴趣、自主选择内容、方法,自主阅读,自主总结讨论等,教师起调控和指导作用。

2、民主化原则: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里,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拆除教师和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平等民主来取代强制专断和师道尊严,应该成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

3、个性化原则:阅读应该是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学生利用自己特定的文化语境、现实语境和“阅读期待”去感悟阅读对象的新意义,并由此产生自己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体验、见解、实践。

4、创造性原则:培养创新精神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个性化阅读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上责无旁贷,要成为萌发创造力的土壤。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并辅之以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案例法、研究法和经验总结等。

七、研究措施和策略

㈠ 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语文课程标准等有关论述,使教师认识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阅读个性化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2、加强协作,细化研究。每位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题中所承担的任务,在教学中自我把握、批判反思。教研组内要定期研讨、及时总结,注重资料的形成。同时本课题受市教研室的直接领导,我们要在教研室的领导下加强同协作单位的联系,以不断促进课题研究走上科学规范的道路。

3、加强信息技术运用。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改革评价方法⑴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主性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合理的评价,并重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结合。⑵根据学科策略的基本操作模型,确立课堂教学评价要素。

(二) 策略

1、开放目标,学有层次。这里说开放目标,主要有两层意义。第一,主要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目标统得太死的状况而言,也即只有共同目标,没有个体目标。用这种统一的目标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就会给学生带来压力,造成学习障碍。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个体目标。目前常规的做法是统一与分层相结合、教师自制与师生共制相结合。这样,既有基本目标,又有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发展目标和超纲目标。开放目标的第二层意义,是指教学目标并非都是可预知的,可操作的,可检测的显性目标,也包括这些显性目标之外具有过程性,不可预知性却有价值的非预期目标,我们可以称之为隐性目标或生成性目标。传统所确定的显性目标(或称之为预设性目标)所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的显能,如背诵、复述、辨认、回忆、列举、解释、运用等,而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却直接指向挖掘人的潜能。

2、关注“期待”,学有选择。首先是学习内容的选择。我们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由于选的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自己智力水平的和感悟能力的内容,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其次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同种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就应当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擅长的学习方法和适宜的学习方式去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

3、突出过程,引向自悟。汉语言“意合”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学习不宜依赖于分析,而应该注重体验与感悟,而且应该是学生的“自感自悟”。“悟”以感知为基础,以独立思考,富有个性的创造性阅读为特性,是学习语文的必要途径之一。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中都涌动着作者生活经验的积累,人生情感的抒发,人格精神的建构。阅读也不是无情物,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思想的交流没有入乎其中,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同“识字、念书”毫无区别。而这种沉潜到语言深处的涵泳体味,靠“理解”是不能实现的,必须依靠“感悟”。因此,教师必须把繁琐分析的时间节省下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阅读时间,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去“悟”;同时还必须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表独特见解的言语空间、提倡各抒己见,让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在课堂上飞扬。

4、激活主体,多元评价。阅读个性化的评价应该是自主的、多元的、延时的、包容的。所谓自主性评价就是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加强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样更能突出学生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及能力,有利于强化学生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效应。所谓多元性评价,就是评价的标准不应过分追求标准统一,而应该根据每一位学生实际情况灵活些,只要比以前有所进步了,就要鼓励表扬;同时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笔试、口试、成果展览、成长记录袋,只要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都行。所谓延时评价就是不急于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作出结论,而是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思考、驰骋想象、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灵感。所谓包容性评价,就是要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各抒己见,使更多的学生有学习、思索的时间和空间,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