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给其读书的方法。“三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初读——快速浏览,捕捉梗概

每课伊始,先让学生迅速捕捉课文内容的梗概。此时要着重扫清文字的障碍,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读流利,总体了解文章的内容或文章的基本结构,感性理解文章的主体特色。此时可自我设问,文章写了什么事?谈了什么观点?层次思路是怎样的?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捕”,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善于“捕”,其目的是为后面的重点研读铺路。

研读——分层析解,弄懂文意

研读是在一般的整体了解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个层次,是重点突破阶段,也是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的层次。如果只是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去理解,那么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因此在捕捉大意后应马上顺藤摸瓜,让学生着重于进入文章里面,运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及语言进行必要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记住重点、理解难点、剖析疑点。在学生自析的基础上教师再讲解,不仅调动“主体”的积极能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细致的阅读分析能力,这一步万万不可忽视。在整篇课文教学中时数要长,方法要得当,过程要详细。

品读——反复吟诵,咀嚼精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品读就是积累领悟,目的是培养学生读中思,思中读的良好习惯,重点在于思。因此要求学生熟读文中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输入头脑内化,领悟深刻的思想内容,拓宽思路。当然,品读之时还可让学生边读边回味: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和用得最成功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读完该文有哪些感受、收获?自己能不能用课外材料补充仿写?能不能把“所学”、“所得”应用于实践?

在以上三个阶段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默读、朗读、引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分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方式,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在反复吟诵中感悟文章的整体美、结构美、语言美等等。

“三读法”这种读书方法,规范了阅读的步骤和过程,与“整体——部分”的阅读程序相吻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悟出读书的方法,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