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的途径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

从当前幼儿科学教育实践看,教学活动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途径。而在传统意义上,教学常常被理解为集体形式的“上课”。事实上,教学作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共同活动,指一切由教师发起、旨在维持和促进幼儿学习行为的活动。幼儿园的教学更不是“你说我听”的上课,而应是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活动;应该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以幼儿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当前,科学教育实践中,面向全体幼儿的、统一的集体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一、集体教学活动

(一)、集体教学活动的特点和作用

1、集体教学活动涵义?是教师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面向全体幼儿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

2、集体教学活动特点:一是学习内容统一、固定,由教师选择;二是学习材料由教师统一提供,并保证每个幼儿的操作机会;三是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直接指导较多,时间和空间受限制。

3、幼儿集体教育与小学“课堂教学”的区别:尽管集体教学的形式类似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但它仍是幼儿主动的探索学习活动,而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育。

这主要表现在:

(1)、集体教学活动强调幼儿自己的主动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集体教学活动强调尽可能让幼儿通过和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即操作活动学习,幼儿是在“做科学”,而不是“听科学”,是以自己操作物质材料的主动活动为主,而不是以观看教师的实物演示、听取教师的语言讲解的被动接受为主。)

(2)、集体教学活动注重幼儿的理解而不是机械的记忆。(集体教学活动注重幼儿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周围事物和特征和关系的领会和理解,注重幼儿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追求一些固定的结论,教师必须避免向幼儿灌输、让幼儿机械地记忆一些无法理解的名词概念、科学术语和科学结论。)

(3)、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是主导但不是主宰的作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尽管从活动的课题到活动的框架都是教师确定的,但幼儿在活动中仍享有充分的自由,特别表现在幼儿仍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指导、帮助幼儿的学习,并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性时调整活动计划,而不是代替幼儿学习,更不是主宰幼儿的活动。)

(4)、集体教学活动并不排斥个别差异及个别化学习。(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并不意味着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更不排斥幼儿个别的学习。相反,在集体的环境中,每个幼儿都是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学习,同时还有和同伴交流、和教师交流的机会。教师应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开展个别的指导。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和那种整齐划一、抹煞个性的教育有着天壤之别。

(二)、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

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活动课题的设计、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材料的设计、活动过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具体内容略P157)

(三)、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要求

1、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 准备工作是实施活动的前提出,它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的进程和实际效果。它个整个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在完成活动设计后,开始转向具体实施的过度环节。包括:知识准备、情感准备(幼儿需要情感支持)、材料的准备、空间环境的准备(例如,提供什么样的活动场地?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如果在室外,是在室外的空地还是自然环境中?如果在室内,是需要桌面的空间还是地面的空间?甚至边活动室内桌椅的摆放,也要考虑到活动的需要:怎样有利于孩子的独立操作?怎样有利于幼儿之间的讨论交流?等等因素都会影响活动效果)。

2、集体教学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要求

(1)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重要的是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孩子学到了什么?孩子是怎样得到答案的?孩子对材料的运用是否充分?有没有创造性的运用?孩子的学习有没有遇到困难?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怎样:是兴奋、平静、焦虑?还是得意忘形?教师通过观察这些外部行为,可以推知他们的内部心理过程[思维、情感等])。

(2)适当参与幼儿的活动(教师的参与能够使幼儿获得亲切感,形成共同学习的气氛。还可以对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教师的参与不是代替幼儿自身的学习,而是在幼儿的水平上参与活动)。

(3)保证幼儿的活动机会(一般来说,一次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在15~30分钟,依不同年龄而定,如果幼儿兴趣高也可适当延长。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活动机会,通过提出有质量的总是引发幼儿的感知、操作、探索、思考和表达等活动)。

(4)合理运有评价的手段(对幼儿的表现给予充分的鼓励)。

(5)集体、小组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四)、集体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

观察认识型活动、实验操作型活动、科学讨论型活动、技术操作型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举出的四种类型仅是较为典型的幼儿科学活动。它们涵盖了幼儿科学活动的大部分内容,但并没有涵盖所有的内容。而且在实际教学中,也并不全是单一的活动类型。因此教师可以以这四种类型的活动为基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具体实际,加以改变和综合)。

*各类活动类型的设计与指导 略

(五)、各种活动类型案例及评析

Ⅰ观察认识型活动

水果里的种子(小班)

目标:

1、通过品尝橘子、葡萄、桂圆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核就是种子。

2、运用多种感官司感知、观察各种水果的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并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准备:

人手一盘已认识的水果,山楂、橘子、葡萄、桂圆等;分类盒每人一个。

过程:

1、认识水果,说说水果的名字 桌子上有什么?你们认识它们吗?大声说一说,它们各叫什么名字? 这些不果你们吃过吗?现在想吃吗?

2、吃水果、找种子。要求幼儿吃水果时注意水果时有什么?把自己发现的东西放进分类盒里。 教师引导幼儿将一样的种子放在一起,并启发幼儿思索:你们吃的水果都有核吗?

3、感知观察各种水果的种子。 看看、摸摸、压压、捏捏,这些“核”都一样吗?怎么不一样?请大家一起来说说。(有大有小,有的两头尖……)

4、教师和幼儿讨论、小结。 这些东西平时我们都叫它核,它还有个名字叫种子。因为这些小东西种到土里后会长在,长大后结出果子长成现在我们吃的水果,所以它们才叫“种子”。 现在我们看看自己盘子里有哪些种子,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名字吧。 你们还知道哪些水果里面也有种子?以后在吃水果时注意看看,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

延伸:

把这些种子摆放在自然角,并在生活中继续收集各种种子。

评析:

该活动是小班下学期的一个物体观察类活动。活动过程中,有两个前后联系的观察环节。前一次是幼儿自己在吃水果的过程中寻找种子、自由观察种子,后一次则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中观察和讲述各种各样的种子的特征。最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作为对一类物体的观察而不是单个物体的观察,该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活动过程和幼儿品尝相结合,且其中充满着“发现”的乐趣,幼儿也会有参与的兴趣。孩子未必都知道种子是什么,但它们发现水果里面都能找到种子,而且这些种子各不相同的,实际上就为将来认识植物的种子打下了经验的基础。

各种各样的纸制品(中班)

目标:

1、收集、观察各种各样的纸制品,了解其质地和用途。

2、尝试给各种纸制品进行分类,布置纸制品的展览。

3、激发对纸制品的兴趣,了解纸制品的多样性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准备 教师和幼儿园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纸制品:信纸、信封、纸扇子、贺卡、本子、收、餐巾纸、卷纸、卫生纸、牛奶盒、牙膏盒、火柴盒、洗衣粉盒、香水盒、纸包装、纸袋、糖盒、拼图、挂历、卡片、药袋、纸杯等等。

过程:

1、幼儿相互介绍,讨论收集来的纸制品。 纸有各种各样,也可以作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小朋友都收集了很多纸制品,大家说说你们收集了哪些纸制品?

2、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纸制品,说说它们的用途,鼓励幼儿把这些纸制品展览出来。并且启发幼儿将这些纸制品分类展览。

3、幼儿自己讨论可以分几组来展览纸制品,各个小组分头布置展览。教师通过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认识不同质地的纸具有不同的用途。

4、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各个小组的纸制品展览,请各个小组的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展品。是后教师民幼儿一起做小结。

评析:

该活动属于展示观察类活动。它以布置展览为中心,在收集、布置、介绍、参观等各个环节都贯穿了对纸制品的多样性的观察和认识的主题,且能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对幼儿观察的指导既有集中的,也有个别的。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对各种纸制品作一小结,但如果幼儿参观的兴致高,也不妨采用一种开放性的结束。

糖怎么不见了(小班)

目标:

1、观察糖水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2、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准备:

每人一小杯水,一块方糖,以及用于搅拌的汤匙

过程:

1、让幼儿观察糖的溶解过程,激发幼儿兴趣。

2、你们的桌上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 今天请你们自己试一试,仔细看看,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 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

2、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现象 你们刚才看到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真的没有了吗?它到哪里去了呢?它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幼儿讨论、交流、思考、讲述。

3、引导幼儿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扩展幼儿的经验 你还知道有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 幼儿表达交流

4、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请你们回这以后再试一试,还有哪些东西也是这样的?

评析:

该活动属于现象观察类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溶解”现象既是无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观察到的。该活动立足于观察溶解现象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讲解糖为什么溶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地讨论溶解现象,容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想像来寻求解释,对于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养成其思考的习惯是有益的。

草长在哪里(中班)

目标:

1、通过探索发现草是各种各样的,生长在不同的地方,培养探索的兴趣。

2、在观察中比较各种草的不同(生长地和外形特征等)。

准备:

在幼儿园附近找一块草多的地方。

过程:

1、集中引导幼儿注意周围各种各样的草。

你们看看,我们周围的这些草长得一样吗?它们是什么样的?长在哪里?

2、鼓励幼儿到处寻找各种各样的草,教师也和幼儿一起去寻找,并及时把幼儿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我们大家到四处找找,看看哪里还有草?它们长的是什么样的?

3、组织幼儿一起分享大家的发现,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刚才我们都在仔细地寻找、观察,谁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些草长得都不一样,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叶子圆、有的叶子大、有的叶子又细又长,有的绿、有的黄……)

我们都发现草的形状有各种各样,那你们是在哪里发现这些草的呢?(树根旁、石缝、墙缝、水泥缝里、台阶旁、草坪上等)

原来草可以生长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就连石头缝里也能长出草来。是不是很奇怪呢?

评析:

该活动属于户外观察活动。在户外,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探索、发现各种各样的草:它们生长在不同的地方,外形特征也不一样。而这些教育资源是室内所没有的。这个活动中,除了观察之外,还隐含了很多学习经验,如小草的生长和环境的关系、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和种植草是不一样的……这些都可以是孩子们讨论的话题。

Ⅱ实验操作型活动

物体怎样下落(大班)

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物体抛到空中都会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方式、快慢都不一样。

2、主动探索和思考物体下落的自然现象,能提出问题。

准备:

树叶、糖纸、报纸、乒乓球、沙袋等各种物品。

过程:

1、通过演示引起幼儿探索物体下落现象的兴趣。 谁见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吗?(幼儿自由表达) 我来请一位小朋友把树叶抛到空中,然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究竟会怎么样。

2、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各种物体下落的现象。 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它们抛到空中以后会怎么样呢?你们想不想试试?(幼儿操作、自由表达) 教师和幼儿一起探索,引导他们进行比较,不同的物体下落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同样的物体(如报纸),如果改变了他们的形状,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各自的发现,启发幼儿思考、讨论: 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会落下来?如果我们抛的很高会怎样呢?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不掉下来呢? 为什么有的物体落得快,有的落得慢?为什么同一张报纸,把他揉成团,就会落得快呢……

评析:

该活动属于“演示---操作式”的设计。教师通过演示现象来引出探索的总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操作获得发现。活动的重点在于引导幼儿发现有关的现象,而不在于给幼儿正确的答案。最后的问题可以让幼儿展开讨论和想像,以进一步丰富其经验,而不宜全幼儿作出科学的解释。

有趣的弹簧玩具(大班)

目标:

1、能发现周围环境中的弹力现象(能伸能缩,又能恢复原状)。

2、学习用铁丝在筷子上缠绕弹簧的技能。

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在探索制作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准备:

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弹簧玩具、塑料玩具若干;大小弹簧若干,铅画纸、水彩笔、剪刀、硬纸板、铁丝、筷子。

过程:

1、出示塑料玩具和弹簧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请小朋友玩玩桌上的玩具,你能发现什么?(幼儿自由探索) 刚才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的玩具会动?有的玩具却不会动呢?

2、幼儿运用弹簧,再次进行操作。 我们刚刚发现了有弹簧的玩具就会动。这时有各种各样的弹簧,请你玩一玩,看看它有什么变化? 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弹簧有哪些变化? 教师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加以小结:能伸能缩,松手后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3、幼儿制作弹簧玩具。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用铁丝紧紧地缠绕在圆筷子上做成弹簧。

4、幼儿玩自制的弹簧玩具。 评析 该活动的主体部分属于“自由---引导式”的实验操作。即让幼儿自由探索两种玩具(塑料玩具和弹簧玩具),发现弹簧玩具会自己动,然后引导幼儿集中探索弹簧的特性。后面的制作环节可以起到其科学发现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弹簧的兴趣。

沉浮(中班)

目标:

1、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探索沉浮现象的活动。

2、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

准备:

1、铁夹子、饮料瓶、橡皮泥、积木、石子、玻璃弹子、海绵等。水盆、抹布。记录纸人手一张。

2、活动前教师提供水箱及玩水用具,指导幼儿参加玩水游戏,激发他们对玩水活动的兴趣,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过程:

1、观察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 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有什么? 你们猜猜看,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幼儿自由表达)

2、出示记录纸,讲解记录的方法。

(1)看看记录纸上有什么?(前面是这些东西的标记,—表示水,—的上面表示水的上面,—的下面表示水的下面)

(2)石头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怎么记?记在水的下面还是水的上面?

(3)记好以后,把这些东西放在水里做试验,看看有什么发现?跟你刚才想的是不是一样?再把它记下来?

3、幼儿操作、记录,教师指导。 每次只能拿一样东西,先猜想记录再实验。 玩过水后,手湿了怎么办?

4、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 刚才你玩的是什么?发现了什么?

小朋友发现了这些材料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东西很大,猜它是沉下去的,查是一试发现却不是这样的,所以任何事情只有自己试试才知道。

这里还有许多东西,它们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呢?你们想不想猜一猜、试一试?这次我们就不用记录了,你可以先在心里想想,再去试试,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猜,玩过以后告诉你的好朋友。

延伸:

活动后可将玩沉浮游戏所用的材料放于科学区中让幼儿继续进行活动,巩固对沉浮的认知。

评析:

该活动属于“猜想---验证式”的设计。幼儿对于沉浮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但是有些并不符合事实。这一活动就利用了幼儿对沉浮现象的一些错误理解,让他们通过自己人的实验验证来纠正错误的猜想。这其中也体现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Ⅲ 科学讨论型活动

我们需要干净的河水(大班)

该活动由两个系列活动组成

活动一:

调查:小河生病了

目标:

1、调查附近上河污染的情况,寻找小河污染的原因。

2、学习用绘画方式记录小河污染的情况。

3、萌发保护环境的情感。

准备:

1、教师事先调查附近水域周围情况。

2、为每个幼儿提供纸、笔若干。

过程:

1、引起幼儿调查活动的愿望。 我们幼儿园附近的小河生病了,今天要请小朋友当小记者去看看那生病的河,看看它成了什么样,也可以问问周围的人,回园后把你发现的情况画下来。

2、组织幼儿实地观察河水污染的情况。

(1)提示幼儿注意安全。站在桥上看看河水什么颜色,闻闻有什么味。

(2)请小记者们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情况?引导幼儿观察河水的颜色,水面上的漂浮物,以有污染散发出的阵阵臭味。

(3)请你们想想:河里的这些垃圾是从哪儿来的,水怎么会变成这样的?

3、组织幼儿回园后,把看到的情况画下来。

活动二:

讨论:我们需要干净的河水

目标:

1、交流调查的结果,讨论水污染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2、进一步激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

3、大胆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河水污染现象,同时养成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

准备:

1、幼儿观察记录图画若干。

2、供幼儿欣赏的清洁的水资源照片若干。

过程:

1、和幼儿讨论河水污染的情况。 前几天,我们当小记者去采访了一条小河,发现了一些情况,现在请你们互相谈谈发现的情况,可以看看你们的图画记录。 教师把幼儿的记录图画贴在绒板上,让幼儿边看边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看到什么、闻到什么、水面漂浮着什么?为什么?

2、和幼儿讨论解决河水污染的办法,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朋友快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河水变干净呢? 如果大家都不乱扔垃圾到河里,把垃圾扔进垃圾箱, 不把脏水、污水直接排入河里,那河水就会很干净了。

3、和幼儿一起欣赏清洁的水资源的照片,总结保护水的重要性,并启发幼儿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如在被污染的河边竖立警示标志,给政府圾关部门写信等等。

评析:

这个活动属于“参观调查—汇报交流式”的设计。教师先组织幼儿进行参观调查,了解小河污染的现状,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回到幼儿园后,幼儿在自己的调查记录基础上进行讨论,总结小河污染的原因。最终寻找力所能及的解决办法。教师还提供了清洁水源的图片供幼儿欣赏,更可激发幼儿的情感、态度。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的绘画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一种调查记录,也是幼儿认识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从孩子的表现来看,他们的给绘画多是选择灰色、褐色、黑色等色彩,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表现!

它们怎样保护自己(大班)

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讨论了解几种常见的海洋生物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这是生物适应生存的需要。

2、大胆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科学知识,同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会从别人的讲述中积累有关海洋生物的兴趣。

准备:

事先让幼儿在成人帮助下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了解一些有关海洋动物怎样保护自己的科学知识。

过程:

1、引出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讨论的兴趣:海底世界中的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2、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几种常见海洋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并按照不同的自我保护方法将海洋动物进行归类。

3、尝试为每种不同的自我保护方法做一个图示标记。(如:幼儿会想出用画翅膀、画飞机、画小鸟等形象来表示飞鱼飞出水面逃避敌人。)

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什么不一样的保护方法?可以用什么样的图示标记来表示?

延伸:

引导幼儿利用日常活动时间不断丰富展板上有关自我保护的内容。

评析:

这个活动是大班主题活动“海底世界”中的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属于“收集资料—共同分享”的设计。幼儿事先了解一些有关海洋动物自我保护的知识,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分享和交流,以丰富各自的经验。同时,教师还利用“图示标记”的办法,引导幼儿表达和记录他产的认识,起到整理经验的作用。

茶叶是树叶吗(大班)

目标:

1、能结合已有经验表达自己对树叶、茶叶的认识。

2、根据所获得的信息作出茶叶是不是树叶的判断。

3、养成倾听和交流的习惯。 准备 幼儿带来各种茶叶,开水、树叶、茶杯,茶树的录像或图片。

过程:

1、引入讨论的话题。 上次有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茶叶究竟是不是树叶?”今天我们收集了很多茶叶来,我们来亲自做个研究,看看茶叶究竟是不是树叶。

2、引导幼儿观察茶叶,通过看、摸、闻等方法了解各种茶叶的特点。

3、和幼儿一起泡茶叶,观察茶叶的变化。

4、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交流、讨论:茶叶究竟是不是树叶,并提出自己的理由。

5、经验扩展:播放教师准备的一段录像或出示茶树的图片,介绍茶叶的制作过程。

评析:

本活动属于“个别探究—集中研讨式”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缘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教师因此为幼儿提供了观察茶叶的机会,幼儿通过观察、探究,形成了各种的意见及理由。如有的孩子说:“茶叶不是树叶,树叶到秋天都变黄了,可茶叶还是绿绿的”,“树叶是平的,可茶叶是卷卷的”„ 但也有的说:“茶叶是树叶,因为它泡开来以后和树叶一样,也有叶脉”,“茶叶就是树叶卷起来的” „ 通过几种观点的研讨交流,无论它们是否获得正确的结论,他们对于茶叶的认识一定比原来丰富了许多,而更可贵的是,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在这个活动的最后,教师通过放录像揭开了“谜底”,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多给他们一点争论的时间也是许并不是坏事。

正如执教者自己反思的那样:“在过程中显得还有些急躁,教师满足于幼儿能尽快获得答案,其实应充分展示幼儿观察和讨论的过程,幼儿自己的观察、发现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价值。教师需要改变固有的寻求最后准确答案的观念,更何况科学是很难寻求正确的答案。幼儿通过不断的探索获得经验的丰富增长才是最重要的。”

Ⅳ 技术操作型活动

我让电筒亮起来(小班)

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活动,知道电筒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帮助人们照亮。

2、学习用推、按、拧等不同方法开电筒。 准备 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开法的电筒(数量超过幼儿人数)

过程:

1、让幼儿自由观察、摆弄电筒,感知电筒的用途。 这些电筒都一样吗?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2、和幼儿讨论电筒的用处。 你在什么时候使用电筒?它有什么用处?

3、让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开各种各样的电筒。 教师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总结:电筒是各种各样的,开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电筒开的时候要推一下,有的要按一下,有的要转一下,等等。

评析:

本活动的重点是通过幼儿自己探索使用电筒的方法,了解电筒的多样性及其用途。从技术操作能力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而且,电筒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也是一种科技产品。对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了解、学习使用工具也是有意义的。

我们也会造纸(大班)

目标:

1、通过操作进一步了解纸浆造纸的程序,知道废纸也可以造纸。

2、知道纸来之不易,养成爱惜纸张的习惯。

准备:

1、带领幼儿收集废纸(选择一些不太硬的纸,如报纸、作业纸等),放在盆地里浸泡数日,给幼儿提供小盆和木棍,把浸泡后的碎纸捣烂成纸浆(让幼儿观察其变化)。也可以用电动绞肉机把碎纸捣成纸浆。渗入自来水稀释,再搅拌均匀。

2、篓子若干。

过程:

1、回顾做纸浆的过程,激发幼儿自己造纸的兴趣。

2、讲述并示范怎样用纸浆制纸。 纸浆是怎么变成纸的呢?在造纸厂,是把纸浆摊在流动工筛网上把水滤掉再烘干压平。我们就请篓子帮忙吧。 教师示范:先把篓子完全浸入纸浆,提起后让其自然滴水不能摇晃动,注意篓子上提时要平稳如不均匀就做得厚薄不匀。

3、教师指导幼儿尝试用纸浆制纸。 纸浆用篓子提起后,放在太阳下自然晾干,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篓子中纸浆的变化。 待纸浆完全干后就可以撕下,撕的时候应从四周向里面慢慢揭开,要细心,不能心急,否则会撕破。

4、和幼儿一起欣赏自制的纸。可以让幼儿试着在纸上写自己的名字。

注:

1、纸浆浓度适中(10%~20%)纸浆浓度越稀纸越薄。

2、篓子的洞眼不要太大,大小要均匀。也可以用纱布蒙在绣花绷子上。

评析:

造纸是属于技术活动的范畴。它既涉及到材料,也涉及到操作的程序。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经历用纸浆造纸的过程,了解其技术操作的程序。这个活动除了给幼儿一个成功的制作经验之外,还隐含了废物利用的环保理念。这也是该活动的价值所在。

做纸浆杯(大班)

目标:

1、尝试用纸浆制作纸杯,了解废纸变成纸杯的制作过程。

2、学习用拍打、裱糊等方法制作纸浆制品。

准备:

1、带领幼儿收集废报纸并撕碎,做纸浆。

2、模具:盘子若干。

3、纸浆成品若干。

过程:

1、引出问题,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教师简单小结制作纸浆的过程,并出示纸浆制品,请幼儿观察两者的特点:纸浆又烂又软,纸浆制品很坚硬。软软的纸浆怎样变成硬梆梆的纸桶呢?

2、制作纸浆杯。 (1)教师请幼儿自己利用纸浆及模具尝试裱糊,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做纸杯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裱糊的基本方法:先将一小团纸浆拍打成片,然后再一片片裱糊在模具上,从上往下,在转折处注意连接紧,边缘用食指推平。 (3)幼儿继续裱糊并修整,教师引导幼儿从整体观察自己的制品,用增补、拍打等方法使制品平整、均匀。

3、分享、交流制作经验。 鼓励幼儿将制品展览,并一一检查制品的制作情况,请幼儿自己提出修改意见及时修补。然后将制品放在室外晾干。

评析:

本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制作纸浆杯的活动,既让幼儿学会“制作”的方法,同时也让幼儿认识到废物利用的价值,还能让幼儿体验到一种“创意”的乐趣,可谓“一箭三雕”。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学习怎样做纸浆杯,通过示范、引导、同伴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学习制作的技术,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纸浆杯制成后,教师还让幼儿将制品展览出来,给幼儿充分的交流和欣赏的机会,这也是很必要的。

自制喷水壶(中班)

目标:

1、感知喷水壶的主要外形特征及其功能。

2、学习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简易喷水壶,体验劳动的乐趣。

准备:

1、已有使用喷水壶浇花的经验。

2、洒水壶一只,若干盛满水的桶,便于幼儿浇水的花圃。

3、制作材料:塑料瓶、塑料薄膜、废旧气球、牛皮筋、绳头、铁钉、铁锤、 牙签等。

过程:

1、出示一个喷水壶,观察喷水壶的外形结构,引发幼儿制作水壶的兴趣。 你们用过喷水壶吗?它是什么样子的?需要给花圃浇水,没有许多喷水壶怎么办?

2、讨论制作材料及做法自己做一个喷水壶需要哪些材料呢?这里有一些材料也许可以用上(出示为幼儿准备的制作材料)。

3、幼儿尝试自制喷水壶 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 。

4、幼儿制作成功后,可以使用自制的喷水壶给花浇水。

评析:

该活动体现了技术活动中的“设计”要素。具体地说,是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来制作一个简易的喷水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很多材料,让幼儿自己设计、尝试、作出选择。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的机会,这是他们的兴趣来源。而制作完成以后,用喷水壶浇花的活动,更强化了他们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