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开放教学内容,加强阅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互动;促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导入能够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设计特色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根据学生的学习倾向和需要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实践和综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想像

1.板书课题,美读课题。

用不同的读法分别强调“鸟”和“天堂”,要求读出情趣。

2.想像一下“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的;将自己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三遍,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只要说得对,都要加以肯定。

三、自主选择,品读鉴赏

1.提出学习方向:课文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你喜欢哪一次的或哪些描写?为什么?读书思考后畅谈自己的看法。

2.学生独立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细读,批注。

3.小组合作:根据所选内容自由结合,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评选优秀的批注,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4.各小组推荐一人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畅谈自己的看法、感受。

5.集体确定值得品读的句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品读鉴赏。

注意以下句子(特别要注意画线的词语):

(1)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在品读过程中,相机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将品读与观察、想像等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引发话题,拓展延伸

1.再读课文,将自己像想到的话题记在课文旁边。

2.组织交流学生想到的问题或话题,教师帮助梳理出有价值的,大概有:(1)那棵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2)“鸟的天堂”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后,会不会影响鸟儿的生活?

(3)巴金先生写树大和鸟多的写法有哪些特色?

(4)希望自己家的竹林也成为“鸟的天堂”。

(5)我们要爱护鸟类,为鸟类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使有树的地方都成为“鸟的天堂”。

3.组织讨论:就上述话题,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组织并参与讨论,使学生明白可以通过进一步读书、查资料,弄清那棵大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可以研究一下,自己家的竹林为什么没有成为鸟的天堂,怎样使自己家的竹林成为鸟的天堂,并想像一下自己家的竹林成为鸟的天堂后的景象,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下来;可以开展爱鸟宣传活动,合作写一份倡议书,成立一个护鸟分队,利用周末开展爱鸟护鸟活动等等。

4.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完成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活动。

5.展示活动成果,引导评议。

6.鼓励学生在课吓完成其他活动。

五、自主积累,丰富语言

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点评]

本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教材的学习模式,开放了教学内容。在处理教材上,避免了教教材的肤浅做法,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既立足文本,又超越了文本。教材是学习语言,发展思想的载体,更是学习语言,发展思想的有效凭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拓宽思路,将生活与阅读紧密联系起来,使教材成为一条可以让学生自由游泳的活的河流。

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展示学生阅读中的个性化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充分运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是这堂课的设计特点。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从揭题导入到自主积累,无不将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发展学生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根本任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