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要适宜进行数学活动

提供的材料应蕴含相关的数学知识,能起到激发幼儿主动地操作与探索活动的作用;提供的材料有利于通过调整规则,引导幼儿作进一步学习的可能,如色彩鲜艳的饮料瓶,通过添加辅助材料和改变规则,还可以让幼儿获得按大小、高矮、轻重、等量匹配等相关的经验。

2、材料要卫生安全

(1)教师要保证材料的卫生。由于区角材料是对全班幼儿开放的,如果不够卫生,幼儿与材料的“亲密接触”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保证材料的卫生:第一,选用的玩具或废旧材料应合乎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且易于清洗和消毒,不易污染,不含毒性;第二,要定期消毒,确保材料的卫生。

(2)教师要保证材料的安全。其一,购买的玩具原材料和涂料必须卫生无毒,不应含有铅、砷、镉、锑、汞(水银)等有害物质,自制的玩具制作材料或涂料都无毒性;其二,不能有尖锐的金属和玻璃边缘,或将有尖端的金属和玻璃边缘粘上厚软的橡皮,且应牢固,不易脱落。特别是利用旧物或自然物制作的操作活动材料, 表面必须平整光滑,无锐利的棱角或锯齿,防止刺破幼儿的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其三,有填充物的玩具,封边要牢固,镶嵌部位的小零件应不易脱落,防止幼儿误食;其四,会发出声音的玩具,声响不要太高,以免伤害幼儿听觉。

3、材料能反复使用

(1)活动材料要可供幼儿操作。在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材料仅能起到烘托活动区气氛的作用,只有观赏价值,不能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这就违背了“幼儿需要通过亲手操作积累数学经验”的规律。

(2)活动材料要牢固,可供幼儿反复使用。由于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幼儿并不是通过一次操作就能够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而是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活动材料一定要牢固,经得起幼儿的反复操作,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的复习、巩固和练习。例如,在理解数字的基数意义时,为幼儿设计了钓鱼的游戏,即幼儿拿到的篓子上贴有数字“几”,就钓几条小鱼。钓鱼的“鱼竿”和“小鱼”身上有磁铁,但如果幼儿在钓鱼的过程中,钓鱼竿断了或者磁铁掉了,就会影响幼儿活动。

(3)活动材料要有变通性。该活动材料可以拓展新的玩法,即尽量使一种材料有多种用途,以不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幼儿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