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特征的品德教育将各种道德知识分类组合,按知识 体系构建的逻辑将其编排在一起,然后再按知识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道德知识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概括、抽象与总结,虽然它是来源于生活过程之中的,却因其经过了抽象加工过程而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和符号性。因此道德知识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符号本身,而在于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特征的品德教育舍本逐末,将道德符号而不是这些符号所代表的道德意义看成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远离这些道德知识符号得以产生、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去虚构一个虚幻的道德知识世界,热衷于对这些道德符号进行记诵和逻辑演绎。

人的品德发展与智力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说人们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还可以的话,却决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道德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

二、品德与生活的关系

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也是与生活一体的。生活,是指人的生存、活着。人要想“生存、活着”就必须与环境发生作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生活是“利用环境使自我更新的历程”(杜威)。“生存、 活着”首先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这是人活着的物质基础。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还有精神需要。人正是在通过环境满足自己的生理和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也就是在生活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更新”和发展的。

生活是人的生活,所以生活不能没有道德。无论是生理需要的满足, 还是精神需要的满足都必然要关涉他人,他人也是“自我更新”的环境的构成部分,这就要求需要满足的过程也即生活的过程,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道德是这些规则中主要的、根本的规则。作为规则的道德不是人的主观发明创造,而是人从现实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生活的逻辑和不证自明的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既不是神授的天条,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理念,而是人对自身生活规则的总结,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