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改革中的不良现象及对应策略

邮编:213232  地址:江苏省金坛市涑渎小学

姓名:徐吉华   电话:0519——2733202

“原生态”即物质的初始形态,学生生命的“原生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精神及表达欲望的本来面目,它是学生生命创造力的自由释放。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关注了这一点,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课堂孕育了新的生命。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仍不可忽视部分老师 “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其一:学生的提问存在奴性。学生虽然已掌握提问权,但由于教师过多地“引导”,他们在提问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愿望,而揣摩老师的需要,提问失去了自由。其二:学生的想象缺乏灵性。学生虽然已拥有较多的想象机会,但由于教师过多地因循于文本、因循于常规思维,他们不敢展示自己的“烂漫”,想象罩上了囚笼。其三:学生的表达丧失个性。虽然提倡答案的多样化给了学生较宽的施展空间,但由于教师设计的表达形式还仅限于简单地重复课文语言材料,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机械单一。这样的课堂除了形式上的改变外,哪有半点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又怎能放飞学生心灵的自由?生命的“原生态”严重失落了!

叶澜教授指出,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是生命体。教育要把个体精神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为此,我校确立了《研究性阅读模式的构建》这一课题,以探索课堂展现生命的“原生态”的途径。通过近两年的尝试,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化地提问、创造性地想象、个性化地表达,还学生个性的解放,展现生命的“原生态”。

一、解除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化地提问。

儿童天生就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总爱“打破沙锅”,他们的问题天真烂漫、无穷无尽。我们绝不可以成人的思维和所谓的“标准”抑制学生好问的天性,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

学完《威尼斯小艇》后,学生提出:“威尼斯为何建在水上?这样多不方便。”我没有按预定的目标埋怨他“跑题”,而是抓住这一契机引发学生思考:“这不是自找麻烦吗?谁能推测一下其中的缘由。”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踊跃地参与讨论。

生1:“威尼斯本来建在小岛上,后来海水猛涨,把小岛淹没了。”

师:“极有可能,科学家发现,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天气逐渐变暖,地球两极的冰正在渐渐融化,海水逐年上涨。许多年后,威尼斯及一些海滨城市还会有被海水淹没的可能。为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大家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

生2:“意大利当时的人很多,居住地少,他们只好生活在水上。”

师:“地球只有这么大,日益增长的人口必将挤满每个角落,计划生育利国利民。”

生3:“那地方风景优美,意大利人为了发展旅游业,就把城市建造在那里。”

师:“威尼斯人真有经济头脑,威尼斯果然成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意外的“跑题”给了我们一个惊喜,讨论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同时,学生又受到了环境保护、控制人口等教育,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该课整理的案例《开放教学初探》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4期,并为《小学教学参考》转载。

由于教师的呵护,学生的思维活了,教材活了,课堂流动着生命的光彩!我叮嘱自己的眼睛:关注课堂上飘落的每一个“雨滴”,也许它正蕴藏着“彩虹”的美丽!

二、激发灵感,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想象。

儿童想象丰富,思维奇特,他们有着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子,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来欣赏世界,充分展示学生生命的“原生态”。

教学《乌鸦兄弟》时,我便抓住结尾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故事的结果。学生很快便回答:“乌鸦兄弟冻死了”。我并没有因此而总结懒惰的危害,而是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一定冻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积极放飞想象。经过几度思考,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思维。生(1)兄弟俩落到了冰冷的雪地里,吓得连滚带爬地钻进了一个树洞——小松鼠家。小松鼠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并教育他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生(2)兄弟俩掉到了冰冷的雪地里,眼看就要冻死了,兔妈妈正好路过,好心地抱起了他们,才挽救了兄弟俩的性命。兄弟俩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终于改掉了懒惰的坏习惯。生(3)兄弟俩正好落在了老大爷的背篓里,被老大爷背回家。经过大爷的悉心照顾,它们恢复了健康,还从老大爷那儿学到了勤劳的美德……学生的想象多么浪漫,富有神奇的童话色彩;心地多么善良,怀着治病救人的美好愿望!

由于教师营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学生创造地展现出奇思妙想,他们在认识懒惰的危害的基础上,又自主地构建了“知错就改,为时未晚的真谛。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学习的兴趣与认知情感也得到了增强。该课整理的案例《两种教法两种命运》发表于《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2003年第7期。

三、开放形式,提倡学生个性化地表达。

在交流或作业时,不应只是简单地重现课文的语言材料,更当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达,使每个个体生命激情在表达中得以宣泄。可采用生动的语言、多彩的图画、优美的文字、角色的扮演等多种形式。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充分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

如学习《草原》时,我便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学生在合作、探究后,有的用充沛的感情朗读出了草原迷人的景色,有的生动地描述了草原及草原人民的风情,有的用多彩的画笔展现了草原难以形容的美,有的用精练优美的文字写了奇丽的小诗,还有的以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再现了草原人民好客的热情和豪放的性格……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学生对草原情真意切的爱和无穷无尽的赞美。又如学习《穷人》时,在学完课文后,我营造了大作家再度“横空出世”的悬念,让学生以大作家的身份对课文进行了续写。在此过程中,学生显示出从未有过的激情,花了一周多时间,创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们那丰富的想象中闪烁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愿,表现出对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描写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创作的内容更是丰富而生动,全班有十三位同学超过四千字。我也怀着激越的情怀收集了八位学生的作品,出了《续写〈穷人〉》向全市推荐,得到了一致好评。该课整理的案例《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你!》发表于《新作文》2003年第5期。

由于教师开放了表达的形式,学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的个性,表达的欲望强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课堂自然也更精彩了!

课堂教学应当是真正的生命活动,充满了生命的激情,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还学生的自由精神,充分展示生命的原生态。

参考文献:周一贯编著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徐吉华:男,30岁,任教语文,小学高级教师,任职与涑渎中心小学。

(此文尚未发表,诚请各报刊杂志编辑前来指导、编稿。)

版权归徐吉华所有,谢绝引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