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聪明的孩子如果不懂得与人合作、交往,那只能是一个“孤家寡人”式的神童。这种孩子不可能在将来有所作为。

能与人沟通并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交往的人永远是快乐的人,不能与人合作交往则显得孤独和不幸。孩子只有具备较强的合作、交往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家长朋友在注意对幼儿智力培养的同时也应重视其合作交往技能的培养,使其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幼儿合作交往的技能直接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岁半以后的幼儿很需要找同伴共同玩乐,即进行联合游戏,这是幼儿团体生活的开始。这个时期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重要时期。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了一种与同龄人的直接交往关系,即同伴关系。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幼儿的社会化、个性与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皮亚杰甚至认为“同伴关系是道德成熟的脊梁”。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社会领域”的目标之一。

家长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幼儿合作交往技能,以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基础。

一、克服幼儿“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幼儿“以我为中心”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特点,父母可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创设一定的环境,以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如: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人或客人;有小朋友到家里玩时引导幼儿主动把好玩的玩具拿出来与大家一起玩;给幼儿买新玩具时可提醒幼儿主动邀请小伙伴一起玩;家长也要避免说“这都是你的”之类的话等,让孩子经常体验到共同分享的快乐。

二、克服攻击与打架的习性。

幼儿共同游戏时,常发生打架的现象,原因是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社会经验,两者相冲突的结果,便产生了打架的行为。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就向幼儿灌输“跟别人抢”、“别怕他,跟他打”等意识,这样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孩子今后凡遇到矛盾时,只会粗暴地大打出手。因此,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就要注意引导孩子在遇到矛盾时,与同伴商量着共同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避免出现不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具备理智地应付突变环境的能力,并成长为宽容、有修养的人,更能很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

三、用规则游戏引导幼儿的规则意识。

成人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成人也总是习惯于屈从幼儿的意志。而幼儿间就无法相让,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成一致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同时,三岁到四岁的幼儿团体之中,已开始呈现竞争的行为,并理解了“最好”的意义,幼儿想胜过其他玩伴,表示自己比别人优秀。因此,成人与孩子游戏时也要注意按规则进行,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从而减少合作交往中的冲突。

四、鼓励幼儿尽可能多地与同伴交往。

由于电视生动、直观、形象,以“图象和声音”的完美组合经常把孩子吸引在电视机前。幼儿过多地看电视,减少了与同伴的交往,这会丧失较多的社会比较和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的机会。同时,单门独户的单元住宅的普及减少了幼儿游戏的场地,也限制了同伴间自由交往的机会。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到户外与同伴交往,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五、刺激正确行为,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为。

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性行为时,家长应适时适地地给予强化,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家长可运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关注和表扬。父母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及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以刺激正确行为,强化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