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人民路小学阶梯教室里始终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参加迎江区教坛新秀比赛的49、50、51号三位选手用热情与智慧向我们展示了三节风格各异的阅读课----《看瓜》。《看瓜》是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夏天”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我”在地里看瓜的经历,表现了乡下人热情、淳朴的民风。课堂上,三位老师同课异构,巧妙朴实的教学设计、精彩纷呈的师生互动和三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给所有评委及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令我受益匪浅。

一、挖掘文本底蕴,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只有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才能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三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重点,充分研读教材,挖掘本课教学的着力点,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果。

1、以课文内容为基点,构建文本化的教学情景。

“原来,爷爷种瓜不仅是为了卖钱,也是为了方便别人。”一句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三位老师紧紧抓住 “我”和爷爷看瓜时态度的不同,引导学生找文中相关词、句,比照阅读,深入探究,充分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蒙眬或留下的空白,引领学生去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富,把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和文中的人物一起高兴、生气与释怀。“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我’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第二天,‘我’是怎样做的,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小伙伴吃西瓜时会发生什么事?”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走近人物,深化了情感。

2、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为了让孩子感受不一样的农村风情,感受农村淳朴热情的民风,50号选手精心设计了一段田园风光的欣赏。优美的音乐,清新的画面,舒缓着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带入了文中的那片碧绿的瓜地,带入了那个有着朦胧月光的夏夜。在课堂上此起彼伏的惊叹声,我看到了学生眼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种和谐的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不再有拘束,敢想敢说,课堂活了,学生有了最深刻的感受,感悟语言文字不再枯燥,阅读成了他们的乐事。

3、关注生活体验与实践,让孩子读得投入,学得轻松,获得发展。教学中“自告奋勇”的处理,由《孙子兵法》对“调虎离山”的引入,“高兴”与“生气”的心情的揣摩读等都能充分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让孩子在阅读中体验角色,体验生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老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积极看待每一个孩子,充分肯定每一个孩子的进步。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根竖起的大拇指,都有效地激发了孩子学习的激情。

二、重视朗读指导,读中悟情

有人说,语文课是感性的。书声琅琅,情意浓浓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三节课的教学中,三位老师都注重对朗读的指导,指名读、评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朗读贯穿于课堂始终。老师用学生乐于接受、便于领悟的语言提出朗读的要求,“你能模仿爷爷的语气读一读吗?”“你能用‘自告奋勇’的语气来说一说吗?”“我听出了爷爷的善良与宽容。”“看来,‘我’真的生气了!”……这里,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课文的过程中能不自觉地体会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会有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在这时,感情朗读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内容与情感,在朗读中积淀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注重生字词教学。

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这三节课中,老师留给生字词教学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且形式多样,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生字词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三位老师都用“开火车”的小游戏,使字词的学习面向全体;49号选手在教学“瓤----嚷”“买----卖”“渴----喝”时引导学生比较字形,理解字意;51号选手借助图片帮助学生记住“瓤”,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并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些生字,读句子。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使生字词教学扎实有效。另外,老师还非常注重写字的指导,通过板书的示范书写及学生上黑板书写后的互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此外,教学中还注重了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孩子喜欢阅读。师生、同伴间交流时,正确流利使用普通话,对出现的一字一顿或口若悬河等不良读书习惯及时纠正。学习默读,做到不做声,不指读。纠正阅读的随意性,即提醒孩子不随便加减字。注重阅读注意力的培养,阅读的全神贯注,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圈圈、画画,读后你体会到什么等。

四、思考与建议。

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综观这三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瑕疵,比如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发言的针对性,讲话的仪态等。因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有一部分学生只能充当看客,不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指导学生深入文本时,能否将以往的“假如式”(假如你是“我”,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直接变成“我”会这样想,会这样做。这样能更好地让孩子走进文中形象的内心世界。低年级的孩子是单纯可爱的,老师真诚地说他是文中的“我” ,在孩子的情感中,他就是。他在体验形象的过程中,释放了自己的情感,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而我们语文所寄予的人文美、人性美、人情美,在孩子们和谐的读中、说中、议中表现出来,才会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中。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一点看法,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