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会按照一定标准分类,认识100以内数,会比较大小,初步认识了加、减意义,能正确计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里学习的是最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表。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侧重于学生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培养统计意识。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统计方法,为以后学习条形统计图表、复式统计图表、一格表示2或5的统计图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习优势: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将事物按类整理。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困难,

学习略势:统计方法的择优思想不成熟。一部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弱,计数过程易遗漏调查数据。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比较不同的方法,学会有序观察。一些学生还不能完整、清楚的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需要教师创设更多讨论、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语言表达。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统计表,会把统计的结果用图表示,知道一格表示一;会把数据填入表中,并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明确统计的必要性,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及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亲身尝试等方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有意识地从统计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会把统计的结果用图表示,知道一格表示一。会把数据填入表中,并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学习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自己选择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春游动物园这一情景,从如何才能知道全班喜欢那种动物的人数多些这个话题入手,引出统计这一生活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又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经历过程,体验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教学。

1、第一层次,调查情况、收集数据。在这一层次中,

先由学生提出问题,看什么动物好呢?产生调查同学们喜欢什么动物的需要。

接着全班同学每个人说出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这时,有的同学喜欢猴子,有的同学喜欢大象,还有的同学喜欢熊猫。到底最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各是多少,看不出来,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

再创设出开放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和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讨论收集这些数据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己,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体会到收集数据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并且让学生亲自体验各种方法如“举手”、“分队站”等,在体验和比较中感受各种方法的优劣。

最后,引导学生体验制图的方法。学生把图片贴到黑板上后。通过黑板上凌乱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无序的排列不能看出喜欢那种动物的人数多。

这一层次的设计:通过春游看什么动物好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调查数据”的需要。通过了解班级最喜欢的动物,产生全班每人喜欢的动物各不相同,看不出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的问题,因此,使学生产生“收集、整理数据”的需要。在讨论体验比较中,感受到各种方法的优劣。体验到无序的排列不能看出喜欢那种动物的人数多。需要“整理图片”。

2、第二个层次:整理数据、学习象形统计图。

通过上一层次的教学使学生产生有条理地整理数据的需求,

先引导学生交流整理数据的方法。并且在小组内进行整理。教师要参与到每组的讨论中,了解学生情况。

接着在全班反馈中,使学生了解了多种记录方法,如:分类一堆一堆的贴图,一列一列的贴图。体验各种方法的优劣,使学生感受到有序排列更容易看出数据的多少。

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整理图片,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体会到从同一起点,行列对齐的贴图,能够一眼看出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

这一层次的设计:通过师生合作收集、整理数据,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整个过程,感受不同整理数据的方法的优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理解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作用。习得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以上两个层次的学习,我采取分组活动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并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组内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在汇报交流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整理得比较好,比较快的小组介绍整理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亲身经历的问题,体会到要“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3、第三个层次:填写数据,学习象形统计表

在感受象形统计图的优点的同时,还有提高学生思维的空间,即“这些数据如何记录?”

引导学生把整理的结果填到表格里,就形成了象形统计表。并且体会到一张图片表示一个人,即一个代表一。

4、第四个层次:根据图表数据,进行分析与决策。

通过看统计图和统计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推理判断。通过“这次王老师一定带你们看( )动物?为什么?还可能去看( )动物?如果没有时间了( )动物就不看了?”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作用,统计图显示数据的形象性的优点。还可以根据图表,提出不同的问题。如:

这一层次的设计:使学生理解统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决定。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并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体验统计的价值。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

5、第五个层次:反思统计的过程。

通过师生共同反思统计的过程,构建统计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印象,掌握新知识。

在这学习统计图、统计表的环节中,我主要是想让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统计表学生以前接触过,学生能在统计表里填写数据,这里我花的时间并不大。在认识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中,我安排的时间比较多。关键是要学生理解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图片表示一个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来用图片表示出来,然后把这几类图片按一个起点、一定的顺序,行列对齐的排列起来。学生在经历调查、分类、整理、制图、填表的过程中,学会了统计的方法,体验了统计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图形的统计:侧重练习制作统计图

出示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图形教具图,

问,知道老师请你们帮什么忙吗?以此来检查学生是否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之后,老师追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统计? 以此来引导学生做到整理时不遗漏数据。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图的制作。

最后,通过统计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天气情况的统:侧重练习制作统计表

这个练习,要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弄明白表格的意思。知道这是6月份30天的天气记录,知道表示晴天、阴天、雨天的符号。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天气情况的记录,进行分类整理,把整理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训练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第二,巩固对简单统计图表的认识,能将统计图表的数量对应起来。第三,让学生感受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地方都能用到统计的知识。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你若是小小统计员,你想统计什么?” 喜欢什么动画片、 书 、水果、喝什么奶、体育活动、成绩统计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