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我不知道你标点符号是怎么点的,(众笑)但是我知道你说得非常全面,能不能再说得简洁一些呢?(没有学生举手,教师略停顿)这样,这课文就一个自然段,现在我请同桌合作,把它读成两个自然段,当然要有理由,同桌合作,怎么读比较好,为什么这样读,想一想。

(同桌读课文)

师:哪一组,最佳拍档?请最后两位同学。

生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生1: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发音不标准),也鼓着……

师:停,每当“演奏时”

生1继续读:每当演奏时,他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着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师:再等一下,那一句“虽然鼓着腮帮”,一齐读

生读

师:腮帮在哪?什么叫鼓着腮帮?

生演示

师:还有一个词儿,叫俸禄,一齐读

生读

师:什么叫“俸禄”?

生:就象现在社会的工钱一样,要发给他们,他们为大王吹竽,就发给他们工资。

师:工资

生:俸禄,起先是指那些吹竽的人把竽吹好了齐宣王就赠给他们食物和衣物。

师:我明白了,他说的工资不一定是钱。

生:因为原来的不象我们现在这样,他们原来就是发一些食物让他们养家糊口,后来才发的金子银子。

师:这个俸禄,有可能发的是粮食,也有可能发的是布匹、衣服,当然,也有可能发的是钱。这些,是南郭先生在那里吹竽获得的回报,我们都叫它“俸禄”。

生:也叫报酬。

生2继续读课文。

师:为什么这样分。请其他同学来说。

生:上面讲的是齐宣王喜欢听,第二段讲的是齐泯王喜欢听。

师:有道理,一个时齐宣王时,另一个时齐泯王时,抓住故事发生的时期,这就是概括。我提个建议,概括还要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谁再来概括概括。怎么样?

生: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装得跟别人一样,一齐吹。

师:齐泯王时,南郭先生怎么样?

生:齐泯王要一个一个的吹,他只好逃走了。

师:水连起来说?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